海安中学2021级创新实验班南京科学营报道(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
我们这样的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的痛快,哪儿干的不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
——邓中夏
7月9日,清晨,2021级创新实验班的同学们整装待发。远处,青山逶迤,白云出岫,让同学们顿起登临之意。
第一站,是中山陵。穿过悠长的林荫道,同学们来到了中山陵的主干道上,抬望眼,中山陵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建筑师吕彦直将其设计为“自由钟”的形态,并担任陵墓总建筑师,为了这一伟大建筑,他鞠躬尽瘁,甚至积劳而终。从中山陵陵墓大门至墓室,共分大小十个平台,计392级台阶,每一处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处处匠心,庄严深远。同学们一路攀登,一路瞻仰,感叹前人的智慧与奉献,追思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行程。
在入口广场处,同学们见到了高大的花岗岩牌坊,上面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中国历史上留下来很多牌坊,大多是纪念帝王将相的个人功勋,而此处,却让人见证了中山先生,见证了伟大的革命先驱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社会的崇高理想。行至陵门,门额上“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出现在眼前,与博爱坊交相辉映,见证信仰的力量。
同学们登到最高处,就看见了一座仿宫殿式的建筑——祭堂,建有三道拱门,仰观门楣上所镌刻的“民族,民权,民生”,瞻仰祭堂中,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品读壁上镌刻的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见证那遒劲有力的笔触之后,所激荡的满腔的报国热情、所熔铸的强国振邦的深深期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感受到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责任与担当。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庄严的一站,是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风景如画,李白曾经来过,留下诗意盎然;王安石来过,留下哲人的思索。雨花台,饱经战火,见证了民族的苦难沧桑,见证了英雄们的忠肝义胆,见证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诗篇。
孩子们肃然而立,在高大的纪念碑前聆听历史的回声,缅怀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伫立着一座顶天立地的烈士雕像,他的手脚被镣铐紧紧的束缚着,身姿却挺拔如山岳,目光灼灼如火炬,他的肉体被留在了黑暗的时刻,精神却因为坚定的信仰而永世长存。同学们献上花圈。学生代表韩怿在纪念碑前发言,她饱含激情的追思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功绩,对当下青年人的追求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建议,呼吁同学们,继承先烈遗志,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建设伟大的中国。接着,吴明山副校长发表了讲话。他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并用“进大学,遇大师,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来总结了这一次研学之旅的意义,呼吁同学们以此作为契点,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革命精神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在去纪念堂的路上,同学们走过纪念桥,纪念路,路的两边铺满了鹅卵石,如同无数甘愿为中华民族伟业做铺路石的革命烈士,虽默默无闻,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石。
一进纪念堂,几个充满张力的红色大字“信仰的力量”跃入眼帘。两边,陈列着汉白玉的石碑,镌刻烈士们的英名。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躯浓缩成一页页伟大辉煌的革命史,留给后人瞻仰,留下无穷的力量。同学们继续前行,他们看到了详尽的革命史料。他们凝视着一张张革命先烈的照片,其中有很多年轻人的面孔。时光仿佛从未走远,青春的时光铭刻在中国的史册上,铭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里。历史与时代,在此刻相互凝望,中国不朽的力量,代代相传。邓中夏、恽代英---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句句不朽的格言。“每日读格言书,时时提起本心 ,加以鞭策,则自不疏忽怠废,然后为学,能定,能静,能安,能得。”这是恽代英的自勉,这也是他留给中国人的永恒财富。“我们这样的人做事,不能选择哪儿干的痛快,哪儿干的不痛快,重要的是看对革命是否需要。”这是邓中夏的肺腑之言,这也是他给民族,给青年人点燃的人生前行的火把。
走近忠魂亭,同学们看到了亭前一个小花圃,被设计成一个圆形钟表的形状。在时针分针的跳动中,大家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那就是中华儿女用生命,用信念,对祖国每一分每一秒,直至永恒的守候。
走出雨花台纪念馆,大街上车水马龙,繁华兴旺,行人的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享受午后安宁的时光。想起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所写道的:“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为期四天的研学之旅结束了,同学们收获满满。在南京,他们,遇见了文化,印证了理想,拥抱了时光,收获了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永远在路上,莫辜负,少年时光,莫辜负,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