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德国研学营(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月8日,海安中学2024年暑期德国研学营的24名学生在王帅和王希希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研学活动。
法兰克福机场,古斯塔夫·冯·施莫勒高级文理中学的学生代表尤莉卡、劳拉和一名翻译前来接机。
我校王帅和王希希老师,德方校长缇帕斯女士、副校长博尔杜安女士、中文老师丁女士以及全体参与项目的中德学生,在学校教室举行了见面仪式。
同学们在德方学生的带领下,参观美丽的校园,感受德国的办学风格。一路上,中德同学之间初见时的扭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欢声笑语,他们之间的友谊正在无声无息地加深。
在德国寄宿家庭,他们一起生活吃饭。同学们感受到主人友好和热情。
第二天,同学们走进德国学校课堂,在数学课上感受思维的碰撞,在文学课上体会语言的魅力,在经济学课上走进另一个神秘的知识世界。受到课堂活跃氛围的感染,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
温克勒女士带领同学们一起游览海尔布隆著名的历史遗迹和著名建筑:经历3次重建的火车站、邮局、历史悠久的教堂等等,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古老且现代的海尔布隆。
在市议员会议大厅,副市长安德列亚斯-林格市长为大家举行了欢迎仪式,并详细介绍了海尔布隆市。双方互赠礼物,彰显深厚友谊。
下午,古斯塔夫·冯·施莫勒中学的体育馆,双方同学们展开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大家相互之间早已熟悉,互相招呼着,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
通过两天的接触,同学们不只是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看到了两国之间的共同之处。大家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和而不同”的深刻含义——不同的文化,一样的包容。
【学生感悟】
我来到德国寄宿家庭的第一顿吃的是炒面。他们特意去中国餐厅买的炒面,但是接下来的几顿,几乎全在吃面包,面包里面可以夹火腿、刷果酱,他们的主食好像就是面包。才来到这里两天,已经想念我们中国的美食了,想念家的味道、想念海中的红烧肉。
清晨细雨绵绵,海尔布隆多树,多山。远望,一种绿意朦胧之美。早上我们和德国学生一起上课,第一节英语课,第二节经济课。英语课我们还能听懂一点,也能做一些他们的练习,老师人很好,主动和我们说“你好”。但是经济课全程德语,我们几乎听不懂,但是他们却会通过手势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意思。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们的学习氛围,很轻松,他们会积极地回答问题,有时会和老师开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课堂很活跃。下课他们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谈学习,聊生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交流、提高自我。
——陆书晗
在德国结对伙伴的家里,吃饭的时候,菜是用盆端上来的。每个人面前摆着一个盘子,他们按自己的食量大小来盛菜盛饭。由于我是客人,每次都让我先来。这些天,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一家任何一个人盘子里有剩菜剩饭。对此,我感触很深。在学校食堂里,我经常会有剩饭剩菜的现象,一股羞愧之情不由得涌上心头。食堂里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否每一位同学都谨记心头、外化于行呢?
——刘佳贝
今天的海尔布隆不同以往,六点多醒来,不再是前两天的阳光明媚。雨点轻轻掉落地面,形成一块块水涡,白云里透着灰,簇拥在空中。空气是清新湿润的,比昨天凉爽不少。
今天上午上了德语课和IT课。德语课尽管我听不懂,但我能感受到学生与老师上课时的热情与活力,他们似乎很享受德语课。老师带着他们一起分析诗歌,他们积极的举手回答,与老师进行互动。他们相谈甚欢,是老师,更是朋友。他们的课堂轻松、有趣,同学们在玩中学,在学中寻找乐趣,并享受它。德语课结束我知道了,原来每个国家的学生都需要做国语阅读理解,并且体会到了一些国家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IT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十根手指比出一个很大的数字,它使用二进制法,每个手指代表分别代表1 2 4 8 16 32……当你比出它时,你的同伴需要自己思考并计算。非常贴心的是,他们所播放的视频特意为我们调了中文字幕。
他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热情与乐趣,并充分地享受它。
——向语菡
因为和结对同学一起上课,时隔一学期,有幸再次上到化学课,更幸运的是,恰巧遇上了实验课。化学的符号似乎是世界通用,不同的是,他们有护目镜之类,实验器材也有很大差异。在异国他乡,不仅让我回忆起上学期的化学课,更感受到了结对同学的关心以及其他德国学生的热情,课堂轻松自由的氛围,都让我能更快地融入这里。舒适,自由,或许就是我的第一印象吧。
——徐歆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