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4级明远班北京科学营报道(三)
7月7日,明远班学生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北京科学营第三站——北京理工大学。在北理工物理学院缪劲松教授和几位学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座理工科特色与红色基因并存的学术殿堂。
触摸科学前沿
在量子物理实验中心,同学们主要参观了STM(扫描隧道显微镜)、量子材料制备、量子输运和低维材料超快光电四个实验室。
学长们用贴近同学们的物理语言和生活现象生动阐释了很多量子物理的前沿知识。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大胆发问,勇敢发表见解,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感受人文气息
北理工延河文化艺术馆第三展厅举办的“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瓦当艺术精品展”, 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呈现了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作品,每一份作品都凝聚着北理工学子的智慧与心血,展现了他们广阔的思维视野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展览改变了同学们对理工科高校的一贯印象:理工大学不仅仅只关注理工科,也可以是文化与艺术并重的殿堂;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是人文关怀的沃土。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世界,以人文的情怀去关注社会。
追求远大理想
在北理工物理学院报告厅,李峰教授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他介绍了光镊和声镊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鼓励海中学子勇于探索,将来为国家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缪劲松教授则为师生们带来了《相约北理 共筑梦想》的主题讲座。“只有勇敢走出来,才能自信走回去”,缪劲松教授的话语流露出对海安中学学子们的殷切期望,他分享了北理工的辉煌历程、卓越成就以及独特的校园文化,他鼓励同学们走出舒适圈,迎接更多挑战,勇敢追求梦想。
厚植爱国情怀
在北理工地下装备展厅,每一辆坦克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弹药运输车的静默陈列,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深刻铭记,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二战时期志愿军缴获的美军坦克设备则见证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英勇。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为少年鸿鹄之志向,吾辈须奋发图强”。
研学感悟摘录
进入北理工,映入眼帘的是其八字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北理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师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参观兵器博物馆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辆轻型坦克。研发它是为了克服柴油机在高原地区因供氧不足而无法正常工作的难题。这辆坦克可谓是国之重器,它不仅彰显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军事设备研发实力,也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攻艰克难的优秀品质。
——徐晟杰
今天,我们来到研学的第三站——北京理工大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宏大和气派。
我们来到了“延河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以“瓦当”为线索,将中华千年历史串联起来。“瓦当”虽小,却反映时代民生。
北理工的李教授给同学们作了关于光镊和声镊的讲座,李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让我清晰感受到物理研究的完整过程,对物理研究也有了更大的兴趣。我必将奋发向前、勇毅前行。
——李宁川
北理工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爱国是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色。国防主题广场上,一辆辆坦克静静伫立在那里,阳光映照在它们身上。从最初的仿制,到后来自主设计和制造,这些坦克不仅凝聚了北理工人的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军事装备发展的历程。
——张百琪
几位学长带领我们漫步于北理工校园的湖畔,领略到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我们有幸进入物理中心,接触到尖端科技仪器,学习量子物理科技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北理工雄厚的科研实力。
回顾一天的研学经历,我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悟在其中。愿我们秉持北京理工大学“为报国强国而成长”的理念,做明理笃行,志存高远的有为青年。
——王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