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聚焦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经验
由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
核心刊物《中小学校长》
聚焦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经验
刊发 吕建 署名文章
《县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与可为》
系统展现我校
“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质
在“普育”的基础上
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做实了“底子”
用实践证明县域中学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
不仅可能
而且大有可为
县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与可为
吕建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县域中学客纳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理应担负起责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作为一所县域中学,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入手,“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普育”的基础上,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实了“底子”,用实践证明县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可能与可为。
【关键词】县域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践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自然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有学者指出:近年来,仍有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认识误区,将“拔尖”等同“掐尖”,将“早期培养”等同于“提前学习学科知识”,直接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中国有50%以上的学生在县域中学就读,县域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决定了中国整个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色。但这些年,提到县域中学,充斥耳畔的往往是质量和品质全面“坍塌”的危机现状,或者是施行只关注成绩的“县中模式”。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安中学”)作为一所县域中学,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锚定”特殊对象“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适合创新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学校主动对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的要求,探索出一条“着力价值引领,提升科学素养,挖掘科创潜力,助力创新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践路径,用实践证明了县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可能与可为。
一、内涵剖析: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基本定位
要有效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工作,首先要对内涵进行剖析,不然方向搞错了,越努力越失败。
(一)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有“爱国坚守”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伟业都呼唤更多的青年学子立志报国,为科技强国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为此,学校大力倡导“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一定是青年大有作为的地方”的生涯发展理念,校内各类文化空间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国防馆、国防园、将军楼引领学生树立科技强军之志向,国医馆、创客实验室引领学生立足党和国家需要规划生涯前景,古籍馆、红学馆引领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值得一提的是,新高考改革初期,不少学校的学生经过“理性算计”,以“趋利避害”的心态,大范围放弃选择物理、化学学科,而海安中学的学生始终保持生涯发展定力,物理、化学的全校选考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二)拔尖创新人才不一定是“高分选手”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说过:“我几乎认识每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中间几乎没有一个考第一名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关注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构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总结推理等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学科考试成绩高不等于创新实践能力强,如果把拔尖创新人才等同于学科考试“高分选手”,那么极易带来片面强调知识和应试,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海安中学作为一所县中,虽然以一县之生源屡屡创造高分段人数全省领先的傲人成绩,但学校始终不把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等同于培养学科高分学生,而是通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培育,扭转县中“小镇做题家”的刻板印象,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期待。
(三)拔尖创新人才不能只是“竞赛高手”
1990年,海安中学王庆根同学在第22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实现了江苏省学科奥赛金牌零的突破;2001年,卢立同学又在第12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填补了江苏省生物学科奥赛金牌的空白。不同于当下奥赛“功利化、产业化、圈养化”的种种“异象”,海安中学的奥赛选手是在自然状态下,带着创新的热情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把学科竞赛仅仅当作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中国学生参加五大学科奥赛38年来,各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继续从事这门学科深入研究的比例并不突出。所以,绝对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竞赛“同一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非精英教育,是在提升全体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基础上,发掘培育出具有科学天赋、创新能力,并且专业发展方向坚定的可朔之才。
二、可能与可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校本实践
海安中学与大多数县域中学一样,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中一定会受到硬件设施、专业师资、课程设置、学习动机等因素制约。但学校通过学习空间的再造、各类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让县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不仅可能而且大有可为。近年来,学生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全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CYPT)、“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各类科创竞赛中成果丰硕。师生在PhysicsEducation、The Physics Teacher、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众多学生在学校社团的课题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习得了科研的完整流程,毕业后成长为科研方面的高精尖人才。
(一)以空间再造创设实践机会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这离不开互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技术赋能空间。这样的空间必须包含互动区、探究区、创造区、展示区等核心功能区。海安中学的五大实践发展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水木科创中心、学科创新中心、学生艺术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系列课程基地群及内设的各类主题馆覆盖大学13个学科门类,开拓了学生“不止步于高考”的宏阔视野。红学馆、古籍馆、文学馆等馆室,对接人文社科类人才培育;物理微科研、结构力学、植物组培等馆室,对接理论研究类人才培育;DIY创客、机器人与无人机、小卫星等馆室,对接工程科学类人才培育;国防馆、国防园等馆室,对接国防军工类人才培育。另外,还有国医馆、光影艺术、数字音乐、文创等系列馆室,以及40多个创新实验室,60多个各类社团,让学生在相关实践空间开展探究研习,满足了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实践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以“五育融合”激活创新可能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必须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没有“五育”并举,便没有全面发展,也没有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可靠而坚实的基础和多方面的可能。
海安中学通过打造“五育融合”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生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大小班会课”制度、“四自”活动、阳光校本课程——“十十工程”,推动阳光高中生育人目标的实现。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路径,学生科研团队多次晋级丘成桐科学奖总决赛,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学校通过可选式个性化体育活动菜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全学段开设心理健康课,全天候为全体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六个一”美育工程让每位学子至少有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每年组织高一新生去学校农场劳动实践“过三关”:步行关、生活自理关和劳动锻炼关,该活动被2020年教育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作为普通高中唯一案例推介。2022年,新华社总社及江苏分社先后三次来校实地采访报道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做法,并沉浸式同步直播学校在“双减”背景下,以“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以课程开发构建培育载体
多层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核心载体。海安中学研制了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规划和实施指南,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方向学生的特点,设置了启蒙类、基础类、特长类等阶梯性课程。学生高一入学之初,学校邀请院士学者入校开设高峰讲坛,带领学生进入高校深度研学,进入高科技企业动手实践,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高一年级,所有学生均需参加全员项目化小课题研究,掌握规范性的学术研究流程。整个高中就读期间,榜样校友示范引领、社团项目化研究课题、双高合作尖端课堂等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开拓了学生科研视野,提升了学生科研能力。学校还为显露出创新潜质的学生搭建适切各自研究方向的学习空间,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起导师团队,为学生的科研项目铺路搭桥。比如,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在海安中学已经开展了13年,同济大学委派专业教研团队,首先在广泛层面上传播相关知识、培育专业兴趣,然后经过双向选择,让适合的学生进入“苗圃”深度研习。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导师团的指导下做课题研究,同济对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选拔。同济最难能可贵的是,近些年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取消后,他们依旧坚持开展活动。他们说:“只要‘苗圃计划’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成为创新之才,即便没有选择进入同济大学就读,同济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依旧伟大。”
(四)以项目驱动培养适切师资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过程中,无论是课程教学、课题研究还是项目实践都离不开适切的师资。县域中学受制于种种客观因素,往往缺乏能承担培育任务的适切师资。海安中学认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成为有研究热情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者,进而提出了“激活基因+项目驱动+系统支持”的破解之道。学校号召学科教师走“一专多能”的发展路径,不对教师专业背景设限,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进行科学、体艺、劳动等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学校根据教师提交的项目化课程需求方案,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并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量身打造项目所需的培训计划,助推项目化课程的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半路出家”的“世外高人”在海安中学不断涌现,微科研实验室、金工木工创客中心的导师来自物理组,机器人、无人机社团的导师来自信息组、数学组,光影艺术课程老师来自物理组、音乐组,古钱币研究、古籍修复的导师来自历史组。他们不仅带出来一批批具备创新素养的学生,自身也成长为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并多次在全国物理科普大会、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高校和相关省(市、区)科学教育教研活动中作专题辅导报告和经验成果介绍。
(五)以联盟建设发挥辐射效应
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验收专家组对海安中学建设情况验收后称赞:“在海安中学看到了县域高中高质量运行的希望”。海安中学始终秉承“天下教育是一家”的理念,联合8省30余所县域中学发起成立了“振兴县中联盟”,旨在搭建沟通桥梁,共享教育资源,共建实践平台,协同推进各联盟成员的共同发展,用行动示范播撒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火种。学校图文信息中心、各类科创实验空间、人文艺术探究空间等各类场馆均向周边基础教育学校免费开放,学校各类社团举办的主题探究活动均邀请基础教育学校学生参与,用浓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氛围熏染各个学段的学生。比如,学校周末信息学社团活动吸引了周边各学段的爱好者,并在CSP-J/S能力认证、信息学奥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与省内外数十所高中建立了长期紧密型的教育教学合作关系,推动了结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稳步发展。
客观上看,县域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根基相对薄弱,需要基础教育各学段强化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淡化功利色彩和焦虑情绪,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多从整合资源、培育师资等方面入手,搭建创新平台、拓展实践空间,整体上“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普育”的基础上,为高等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实“底子”,为学生升入高校后的创新发展铺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