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成长·校园专场】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书籍给予我的成长的力量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书香伴我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启动以来,不少学校组织了集体投稿,呈现出一大批好作品。少年志平台特别推出校园专场,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吧!本期专场学校是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世界的绽放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 胡冉月
鲁迅的世界是沉睡的人们,是寂静的战场,宗璞的世界是流淌的紫藤萝花瀑布,是北大燕园的一草一木,汪曾祺的世界是人间烟火,是人间真情……从书籍中望去,看见的是个体之外的大千世界,是这世界中倒映的自己。
卡勒德?胡塞尔的世界有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挣扎,更有阿富汗人战火纷飞误解遮天的苦难生活。已在美国定居生活安定的他当然可以选择闭眼不看,不去触碰苦难的曾经,但他没有,正如阿米尔选择回到阿富汗,他选择写下《追风筝的人》将真实的阿富汗展现于世界,将利剑刺向自己,刺向世界。他走近了自己,走进了世界,他也让阿富汗走近了世界。在卡勒德?胡塞尔笔下的世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真实的阿富汗,更看到了一颗无私的充满爱的痛苦心灵。那遥远的再也回不去融不进的阿富汗乡土啊,是他一生的前往。
或许我们都是这样,在与世界的碰撞中睁开双眼,找到自己此生不问归途的前往,不再输给无情逝去的时间。
《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上将大半生在战场上,打赢一场场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似乎在为自由而战,却仿佛一架战斗机器为各方所利用,清醒又糊涂。他一眼望去,或许只看到苍茫的荒野,终其一生奔忙于荒野,终归于荒芜。他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刻,或许就在于完成一条条极为费工夫的小金鱼的时候吧。精神的荒野里有鱼一尾,游动之间,或能带来些许慰籍。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他又重启作坊,重造金鱼,寻回内心的平静,安度晚年。
奥雷里亚诺上将的小金鱼就像是人生的目标,一场场战斗就像是我们在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千世界作斗争,是坚守自己的一尾金鱼,还是随波逐流,在无尽的荒野上无所适从。上校的离开再回来其实也说明,现实的世界很大很大,大到难以看清我们的倒映,我们难免会迷失方向。制作小金鱼也不是一蹴而就,在一麟一焰的打磨中,小金鱼逐渐清晰,我们的心与灵也逐渐有所可栖获得宁静与实现自我的幸福。《欧也妮?葛朗台》的世界,少女从一个有鲜花盛开有爱情与希望的多彩世界,逐渐坠入一个金钱的世界,她的天真与真诚不再,但万幸,她留住了善良的金鱼,跟着它穿过人生的荒野,在帮助穷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
生活也是如此,花花世界迷人眼,惶惶乎岁月蹉跎。人生苦短,难以追逐全部,只能有所取舍,追着一条小金鱼走过短短一生。正如李子柒,在外打工,做服务员等等也赚过不少钱,但她选择跟着回乡的小金鱼去发现乡村的美好,在她现在的一眼望去里是山川秀美,是农家日常,是淡雅宁静,是行迹鲜明的前往。
站在入世的路口,曾经踏入过的千万书籍世界在我耳畔低嘱:勇敢的迈出去,去发现自己的一尾金鱼,跟随它走过人生,走过人世,哪怕像奥雷里亚诺上将一样出走半生,归来也依然能有方向,心中仍有火在燃烧,眼中仍有光芒闪烁,生命之花仍在盛放。
这是书籍给予我的成长的力量,在书籍营造的疯狂幻觉世界的不远处,有我的永不言弃与坚定求索。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本篇文章符合主题,文脉清晰。开头作者提出“从书籍中望去,看见的是个体之外的大千世界,是这世界中倒映的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所读过的书中人物来证明这一观点,并能将目光由书中人物身上延伸到现实,联系到曾备受关注的李子柒;最后,强调书籍带来的成长力量,让人有永不言弃与坚定求索的精神品质。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灵活运用排比、比喻、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说理充分,形象生动,逻辑严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思辨能力。
大观之道,和通为一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 孙瑜泽
《周易》中讲道:“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尚书》中讲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儒家“和”的文化精神首先要求人实现一种统一与和谐,这种“和”同样延展到物上,物与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种“和”。《红楼梦》大观园显然是“和”的一个侧面的映照。
我以为,以“和通为一”来谈论大观园是极好的。
第一,大观园的景观是“和”的。“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一句宝玉在此处以“曲径通幽”来形容,极妙地体现儒家的一种含蓄的审美意识;朱熹曾注曰:“内存于心,外修于行。”儒家的核心是向内的“仁”,因此先以山掩,渐行渐见其美不仅是一个游园发现美的过程还是一个向内向下探寻的过程;园起之景即体现了含蓄与展露的“和”。
贾政一行人游大观园始终是“其景二分,视一分,思一分的一种游览。”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砂之间”“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这种审美对于景观构造是模糊的,旨在让游者自己在目视的同时一并想象,以个人的情思去赋予景物以意境与风采。文学研究有个叫“移情”的词大抵是这般意思。游者移情于景,景物与情思在个人的内心中实现了一种统一;每一个体以自己独特视角在心中表现出一种当时性的审美,每一审美就构成了赏景的每一侧面,在同一整体中实现了“和”。
其次,大观园的题词是“和”的。
题匾有曰“泻玉”,有日“稻香村”,有曰“吞帘在望”。这些借助一特定的意象去状述全景的手法力图让观者在想象全景概况的同时去奠定一种情感。比如“稻香村”取材于“柴门临水稻花香”,以刻画乡村自然一侧面去给予观者以一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的映象;然后,观者当窥见“数楹茅屋”“桑榆、槿、柘各色稚新条“两溜青篱”之景时,回想“稻香村”之题自然生发出一种悠扬闲适的“野望”之情。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谈到:“艺术文化的特点在于,它们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产生出第三者的东西,在某种性质上独特的东西——“艺术”的精神。”当大观园的遗词与景观交融在一起时,一种传统的但却只属于红楼梦的“艺术”精神便诞生了:曾经居住在大观园的少男少女们一面期待着,一面破灭着的悲剧精神。
宋代有儒者曰:“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谓之庸,”大观园的中庸之道见之于景与文在其“艺术”精神上的相通为一。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本文角度新颖,围绕《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景观、题词提出了“和通为一”这一观点,并将此与儒家的“和”文化精神相联系。同时,作者通过层层论述,指出大观园中的景观、题词所契合的“和通为一”的理念正是《红楼梦》独特的“艺术”精神之所在。本文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引用恰当,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 接熙航
读一本经典,仿佛度过一生。在《红楼梦》中,我们读到岁月的迷离、梦境的荒诞、人事的冗杂、时光的无情……
“真事隐去”,只余真实;太虚幻境,一如人间;灵石仙草,终尽尘缘。书中无一真事,却能洞见尘世;世间万事看似无比真实,却又如空花阳焰,归于荒诞。纵有咏絮之才、金玉之质,只落得香消玉陨,无人怜惜。
掩卷深思,但觉空虚。书中内容并不空,似乎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奇珍宝物:服装首饰、各色食品、宫廷器物、诸味中药……目不暇接,可称之为“百科全书”。然而,如此庞大之家族,终消失殆尽,冠极一时的大观园,只落得荒芜残败。全书由空至空,洋洋洒洒百万字,只是“满纸荒唐言”,这难道正是人生吗?
定夺之间,如悟其意蕴之深。人生是一场有终点的旅程。我们从虚无走来,终归于一无所有。若如此,难道人生便无意义?非也。生命的存在,本身便有意义。若生命无意义,那么世界又由何存在?贾宝玉原为顽石下凡,走一遭后,又归于虚幻。然而此石非彼石,岁月已在石上留下痕迹,由雪芹先生传之于世。那石上记载着宝玉的一切:黛玉、宝钗、袭人;读书、应试、婚姻;梦游、发疯、出家……尽管最终看破尘缘,归于虚无,然而他经历的这一切,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世界是现实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太虚幻境。或者说,幻境亦是人间。哪里有生命,便有现实。小说是精神的“避难所”,然而过分沉浸其中,至于痴迷,反而会失去直面现实的勇气。幻想固然美妙,然若只活在幻想中而抛弃现实世界,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终归于荒谬。于小说中细细品味人生;走出小说,亦充满面对人生苦难的勇气。我想,这似乎才是作者想传于世人的本意。
《红楼梦》未完,生命也没有止境。《红楼梦》之遗憾,一如人生之遗憾。从结果来看,人最终走向死亡,不复存在,是悲剧。岁月无情,生命随之流逝;岁月又有情,给我们数十年的时光,在尘世历劫一遭,在“空空”“渺渺”间创造意义。
愿读红楼时,不必叹其鸿大,不必嗟其未完,不必伤其结局,只需洞见生命的光辉。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全篇行文流畅,用笔雅致而富有力量,文章整体风格统一贯达,读来朗朗上口,呈现了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本文蕴藉思辨精神,吐露少年阅读《红楼梦》的深刻感悟——于小说中细细品味人生,在小说外勇于面对苦难。全篇契合主题,彰显阅读给人带来的生命力量。
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读《红楼梦》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 韩怿
我愿说,她是牡丹,沉静丹色,开得无畏;也说,她是梅花尖上之雪,晶莹出世。
她是极美的,翠眉杏眼,如云发髻,丰润肌肤;衣裙暖色,冷香阵阵。
她该是红楼梦里最通透清醒之人。隔岸观火,不做扑灯之蛾,只记下她们姿态,誓不因爱光明而致焚身,同时挥起玲珑的翅膀,俯身救火;旁观棋局,却时不时轻轻拈起一子,一并敲落残喘的鲜艳灯花,提醒对弈之人莫拘于盘上格子,莫困于风月情浓。
她深知在那个桎梏横生的时代,女子不过是柳絮,轻盈缥缈,无处可栖,唯有顺应贤良淑德的之风,才有漫步青云的可能。宝黛的逆风之举诚然胆识可嘉,但的确不如她顺风之举巧妙。顺风固然是一种软弱,却是她迫不得已的周全之计。
颈上的金锁太重,柳絮的纤维却又太柔太弱。所以,她在等一场东风,等东风吹去她冰雪的外壳。她筑起才高行洁的路标,希望时代能追上。可惜,那个时代的东风从未吹向大观园,她只能困于这四方天空下停滞不前,而非身赴家国。
“钗黛合一”,我想应如是。她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皆为理想主义者:黛玉甘愿为理想而死,是精巧花纹的一面,奋不顾身,绚烂纯真,绕出情思感性之辉光;宝钗一直为理想谋生,是棱角分明的一面,严正端方,空灵高洁,透着至极理性的冷香。一位是世外仙姝,咏絮才高;一位是山中高士,停机德贤。黛玉冠绝菊花诗,若飞燕埋残红;宝钗夺魁螃蟹咏,似杨妃戏彩蝶。钗黛是大观园女性的两座高峰,有人只看中为理想献身的勇气,却忘了她因理想而苟活的不屈。
宝钗是红楼一梦中唯一真正践行“色即是空”之人,对现世生活冷静得淡漠,在雪山巅俯瞰庸庸碌碌的人间,却又能切实融入。“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她所钟爱的《寄生草》道尽她对现实的认识。恍惚忆起魔鬼梅菲斯特和浮士德的赌约,“你真美啊,请稍作停留”,听着围海造田,而感到满足的浮士德说出,旋即死去。浮士德何尝不是对现实太过牵挂,走出书斋先天下之忧,却因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达到理想的执念摧毁。而她,薛宝钗却巧妙地达到了理想和现世的平衡,用理性填补被封建社会囿限而不能达到的裂隙。但终是南柯一梦,命运不断强调着打击她的裂隙,却也只能把眼泪冻结。
不如叹一句,她胸有鸿鹄志,而命运的金簪却被封建社会过冷过硬的冰雪深埋。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红楼梦》之美在于作者曹雪芹在无尽、琐碎的世俗人情世故中隐含的诗意美感,于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展现的无限魅力与智慧,在浩瀚的诗词歌赋里隐含着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本文开宗明义,行文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思维辩证,分析丝丝入扣,文如风行水上,句式整散结合,词汇富有高级感,语言颇具功力,行文金句迭出,给予黛钗最深刻最具魅力的精准描绘。
煮酒论英雄——读《三国演义》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字高二年级 徐劲阳
细读《三国演义》,自诩有几分男儿豪肠的人,大多都会在心中点评点评这天下英雄豪杰。
说英雄道英雄,煮一壶浊酒,趁热酒过喉灼肠,看看谁是英雄?
幼时初闻《三国演义》是祖父在夏夜摇椅上向我摆弄他年轻时的说书技艺。我乖乖听祖父讲那跨马中原逐鹿天下的故事,七八岁的男孩,大抵都会对舞刀弄枪颇有兴趣,于是乎江东猛虎孙权便成了心中的英雄。当时我就想孙权真乃英雄,就连大坏蛋曹操都夸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每当夜里入睡,我梦中仿佛变成了孙权,身披盔甲,手持戈戟,在军阵中拼杀,在战场上冲锋,黄沙金甲,寒光铁衣,马踏连营,世人皆称“小霸王”,岂不快哉?少年的豪情壮志已然是盛放的秋菊,香透云霄。
不过,草长莺飞,江流花谢,随年岁渐长,在信息狂潮里中流击水,心智趋于成熟,便自觉曹操乃是英雄。从书评“盛世之良臣,乱世之袅雄”可窥一二,已观曹操既有枭雄之阴险狠辣,又有良臣之治世才干,兼以诗人之悯世情怀,这才是曹操,至死都未称帝。
而看透之后,我才发现曹操的人格魅力,他是能成大事者。
他是枭雄,是故先下手为强,面厚心黑,即使与陈宫反目,也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后更挟天子以今诸候。他也是良臣,所以独身献刀,孤刺董卓,欲扶东汉之将倾,挽太平之既颓,可惜时局之糜烂,非人力可谏之。他还是诗人,慷慨激昂,悲壮苍凉,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横塑赋诗,吊恤哀鸿。一人众面,诸相不同,历史上的魏武帝并非只是戏台上白脸曹操。
不过最令当时的我扼腕叹息的是,曹操竟真真心狠如此,只因其父身死,不问起因,不查真凶,便要血屠徐州,以祭其父在天之灵。不过我想曹嵩知此也会不瞑目吧。兵过如筛,流血漂橹,徐州这一块土地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何其不幸。我心想,恐怕在曹操下令屠州之际,他所谓的悯世情怀、英雄大义,大抵都作了他怒火的薪柴,在烈火焚烧下身死,在灰飞烟灭中消散。枉为英雄啊!他的那“休教天下人负我”便忽的有了实感。血淋淋的、尸骨堆砌的话语令人毛骨悚然。
稍过些年岁,我又闻有古人云:“将功成万骨枯。”不禁感慨,一将尚且如比,那何况是公相乃至帝王呢?刹那间便觉得彻骨冰凉。这五千年的历史便是由胜利者用属下和败者的血液写就的血字吗?于是我妄想在岁月中求索,得出否定的答案。直到我在《三国演义》中发现了刘备——刘玄德,一代仁主。十七八岁的我也算稍稍有了些许时间的积淀,细读其人,才知其不易。
于这乱世中得逐行王道的仁主,何其幸哉!古人曰:“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岂意余欺欤?想必乱世人命如草芥时,玄德这样体恤民生的君主,这样一个傻子定为时人所耻笑吧。
玄德之一生常常被认为是伪君子的伪善,施行了一辈子的虚仁假义,但这难道不比某些“太平绅士”满口的“仁义道德”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吗?刘备从草根中崛起,在行伍中蹑足,如此种种,磨砺了其心性。障碍重重,更阻碍不了他兴复汉室之志,“吾将乘此车盖”非妄言也。
当然不乏有人戏谑称玄德为刘皇叔,便是由于他常借汉室宗亲身份行事,为他创业提供了初期资本。苏张两马贩也正是因着他的身份才投身于麾下。
提到玄德便有几件事不得不说。首先是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相辅佐,以其诚感动诸葛亮,得让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次是他兵败北亡之际,也不愿丢下愿意跟随他的百姓。最后他不顾时局,出兵伐吴想为自家兄弟报仇雪恨。无疑,从中我们可看出备之为人则诚,为主则仁,实乃天下英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禀然!可惜蜀汉已亡,苍天何薄于他!
时间旋转,万物滋长,众物繁荣。一卷《三国》,执之以手,阅之以目,且着青衫,小火煮酒,伴年岁增,我在成长,眼中的英雄亦然。
指导老师:贲玥
点评:全文起于“煮酒论英雄”这一典故,由此,作者描绘了不同时期他心目中的英雄。随年岁的增长,作者的认知也由浅入深,他心目中的英雄也由小霸王孙权到枭雄曹操再转换到仁义的英雄刘备,契合“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