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黄色视频天堂,要看国产黄色精品处女三级处女片

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中心>心海导航>详细内容

心海导航

微心理:如何提高自我控制力II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微心理15:争吵中存在的自我服务偏见

    功归自己,错在他人:自我服务偏见

  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会很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把过失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自我服务偏见导致归因偏见。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夫妻在家务活的分担中会存在明显的自我服务偏见,即他们对自己在清理房间、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估计要远远大于配偶认为的。通常妻子们对于自己所承担家务的比例,要高于丈夫们对她们的评估。心理学家罗斯等跟踪调查了加拿大已婚年轻人,发现全国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日常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而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

  其中,一位丈夫向调查者描述:“每当晚上我和妻子把要洗的衣服丢到洗衣篮外面,第二天早上,她都认为这次该我来拣,当我弯下腰觉得十有八九都是我拣的时候,她却还在那唠叨:总该轮到你一次,十有八九都是我来拣。”同样,丈夫对于自己所承担责任的高估也会让妻子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一旦争吵爆发,充满偏见性的话语就很容易导致夫妻反目、婚姻不合。可以说,绝大部分婚姻破裂的根源就在于自我服务偏见。

微心理16:偏见导致自利判断

  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秘书们发现一个现象:新领导上任,总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追究原因,就会明显或隐晦地把过错归咎于前任,而当他卸任时,却总在强调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做出的成绩。

  自我服务偏见表明,即便人们只在一件事情中扮演很小的角色,也会经常把自己看作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放大自己的功劳,同时作出带有诸多自利色彩的判断。例如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离婚的人很少责备他们自己。可是当工作、家庭甚至游戏中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为了获取奖金,科学家很少低估他们自己的贡献。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班廷声称,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的研究障碍而不是助手,麦克劳德则在有关该发现的演讲中删除了班廷的名字。

微心理17:人性中无法调和的悖论

  在人类身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悖论,那就是他们既饱受低自尊的折磨,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人人都受自卑情结困扰,绝对没有自卑情结的人只是在伪装而已然而,人们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对自己感觉不错、评价不低,连那些最悲观的人也是如此。正如心理学家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者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一个对自尊的研究证实,即使是最自卑的人,在给自己打分时也基本使用中等的评分标准。心理学家进行的全国性的伦理道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分或74分以下。

  可实际上,如果所有人都高于平均水平,那怎么可能呢

微心理18:都是运气不好惹的祸

  自我服务偏见使人们在解释消极事件时,轻易地把失败和过失归咎于外在因素。无数个心理实验证明,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会有乐于接受成功荣誉的反应,他们会把成功自然地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一旦失败,运气不佳则是最常拿来一用的托词。

  在那些既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考生考试失利会把原因归咎于题目出得太偏、老师根本就没说会考、突然间肚子很疼等外在因素;应聘失败通常是没有合适的衣服、主管故意刁难;公司利润下滑,领导们会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时的正常反应;比赛过后的采访,运动员会把失败解释为前一天没有休息好、不公平的判罚乃至对手发挥超常,总之是运气不好。

  对于保险单上的事故原因调查,司机们通常这样描述:“那辆车突然就钻出来了,应该事先发出一点儿声音嘛;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突然弹过来挡住了我的视线;早上方向盘还好着呢,谁知一下就失灵了呢看起来,也都是运气不好惹的祸。

微心理19:谦逊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

  中国人素来以谦逊为美,老子也说过,应该把自己置于最低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这指的是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现在你到处可以听见人们这种自谦的声音:“我太笨了”、“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等等。这也许只是一种虚伪的谦逊。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人们很乐意这么自我贬低,因为朋友们大多会在你自谦之后告诉你:“你做得很好!

  同样的道理,大赛前的教练们公开夸奖对手只是为了“显得谦虚”,为的是给自己找台阶下。赢了,当然是值得褒奖的成就;输了,则是因为对方太强大,早知道不如他们。心理学家在一场大学生实验性的辩论中,发现学生们在公开场合都会夸奖他们的参赛对手,但在私底下,却把参赛对手损得一无是处。

 看看,这就是人们的“良苦用心” 对自己的实力轻描淡写,既减轻了表演的压力,又降低了评价表演成绩的基线。

  微心理20:虚伪的谦虚,自保的法则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人曾要求学生们写一篇“一次重要的成功经历”的文章。有些人被要求署名并当众宣读自己的故事,这些人常常提到他们得到的他人帮助和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写作的人则更多地描述自己如何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

  鲍迈斯特称这为“表浅的感谢”,它只是为了表示谦逊,在道谢者内心,荣誉还是归于自己。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向来有得到别人的夸奖或看重后诚惶诚恐地辞谢的习惯,这一点在官场中尤其常见。比如“小子何德何能!”、“您过奖了,愧不敢当!”、“哪里哪里!”、“众位抬爱,实在是惭愧”等大量谦谢的用语,不胜枚举。心理学家埃克斯林和罗贝尔认为这是人们在规避“获胜后的危险”,自己的成功往往会使别人产生嫉妒或怨恨心理。可见,这种谦逊做法是人们继续在群体中取得归属、悦纳、支持的技巧,是一种当事人调节群体心理平衡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深刻的内在需要。

  微心理21:我们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面子”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比如,在约会前,年轻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对镜梳妆,细心打扮一番;在求职招聘会上,每个人都尽量做到穿着得体、仪态大方,并且仔细考虑如何自我介绍、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参加重要的会议、会见重要的人物或做一个报告时,大家都会穿上正装,以保持好形象。

  这就是自我展示,我们总是在向别人和自己展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努力管理自己的好形象,进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认为,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或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所以,若是你碰巧看见了别人的窘迫,一定要注意处理方法,最好不要让别人觉得太难堪,给别人留点“面子”。

  别人究竟是怎么样的: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我们总是从自己出发,因而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好,容易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这些都是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微心理22:别人真的会和你持同样的观点吗

  看看在下面的情况中,你是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剧烈运动后的人会认为,迷路的徒步旅行者更可能会遭受口渴之苦,而饥饿的人会认为旅行者遭受的是饥饿之苦。

  具有保护意识的初为人父母者会认为世界更加危险。

  当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时,可能会认为整个世界也在变化。

  对其他民族怀有消极看法的人常常会认为很多人都会怀有这种消极的僵化思想。

  以上都是心理学家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其中,他们还发现,刚做完运动的人中有88%都作出第一项那样的猜测,而那些将要运动的人中只有57%会那样想。上面提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即我们会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我们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微心理23:盲目乐观使我们“高人一等”

  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更容易成功,凭空地提升自己的形象,那只是因为我们在盲目乐观。就像处于隧道中的人,往往惯于注视远方隧道尽头的光亮,而忽略身边潜藏在黑暗中的危险。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了人们的这种盲目乐观。

  研究人员为被试提供一些负面事件,比如失业、离婚、车被偷等。然后要求被试假想自己遭遇到这些负面事件。

  被试在假想“遭遇”每种灾难时,研究人员首先询问并记录下他们认为事件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而后,研究人员统计出平均可能性,告知所有研究对象。整个实验的结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是这样的:

  例如,当被问及自己今后失业的可能性时,被试甲一开始判断为40%,被试乙判断为20%,当两人被告知平均可能性为30%的时候,甲立刻将自己的判断降低为30%,而乙仍坚持自己今后失业的概率只有20%

  心理学家沙罗特说,这一研究表明,“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我们(愿意)听到的信息”。正是这种盲目自信,使我们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微心理24:你的能力并不是超乎寻常的

  王新是一个30多岁处在离婚边缘的男人,与妻子已经分居达两年之久了。当初,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婚姻是完美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又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只是妻子太挑剔。

  在工作上,他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他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方案是无可挑剔的,凡是与之不符的都是错误的,而且还将他人的方案批得一无是处,似乎他手中掌握的就是真理。就因为如此,有老员工甚至请求调换岗位,但他依然察觉不到。最终,因为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王新在一个项目上给公司带来了很大损失,丢了饭碗。

  在观点上,人们通常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赞成度,而在能力上,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我们又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这就是和虚假普遍性效应相对的虚假独特性效应。虚假独特性效应让我们更加美化自己,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微心理25:记忆让我们认为自己更好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记忆很准确,我们常常听到两人互相争论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或者地点,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我们的记忆也是事后构建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故而,心理学家也指出,我们以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也与我们处理自己的记忆的方式有关。原因是,我们回忆时,更容易想起来的是自己做过什么,而对于自己没做什么或仅仅是看他人在做这种情境,我们总是想不起来。

  以前每到暑假的时候,家里的家务活都是我和弟弟做,包括做饭、洗衣服、洗碗等。我们也通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多,我通常会冲着弟弟说:“你去把碗洗了吧。”弟弟不干:“我今天已经做很多事情了,拖地、洗菜都是我弄的。”“那我天天都做饭、洗碗,还要洗衣服。”我为自己辩解道。弟弟又回击:“天天都是我去买菜啊。”

  看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记住、只回忆起了自己做了什么,却完全不会想到自己没做什么。

  微心理26:为了获得赞许,我们像变色龙一样

  小王和小张一同来到了北京,两人打算先在北京闯荡一番,经过找房子、找工作、面试等一系列的忙碌,小王有点受不了了,嚷嚷着要回去。而小张却在求职面试中开始学着适应忙碌的生活,学着积攒人脉、调整心态,虽然累但是他觉得挺充实挺开心。

  可以看出,故事中的小张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自我监控性较强,更关心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自我监控性强的人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合拍。因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很少依据自己的态度行事,有时甚至支持一些其实自己并不想赞成的观点。而自我监控性弱的人则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来说话或做事,表现得我行我素。自我监控性较强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但同时也可能出现见风使舵、以虚伪的面目欺人的情况。

  微心理27:别人的评价怎样影响了你

  刚毕业的小王为了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不仅工作认真,还天天自己加班,没多久就提前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并且完成得很好。领导很是欣赏小王,不仅私下表扬他,还在会上鼓励大家向小王学习。一下子,同事都认识了小王,都评价他勤奋、认真、刻苦,是个有能力的人。后来,每当小王太累,想休息的时候,他都想起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就放弃休息,坚持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小王在知道大家对自己的评价之后,也觉得自己是个努力的人,所以拒绝偷懒,加倍努力工作。也就是说,小王的行为是建立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一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家库利曾说,别人对我们的反应是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如果别人都认为你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那么你在即将作出某些没有原则的选择时,就会变得犹豫起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