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中学:让文化自信看得见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公布了首批四个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海安中学校园内的“宋井”“学校大门旧址”“水塔”“紫石楼”名列其中。
海安中学的前身是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字紫石)先生于1939年倡办的“海安私立紫石中学”。岁月的烟火淬炼了这所有80多年历史的学校,悠悠历史沉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海安中学从建校之初就立下“为国育才”的初心,从“左联”作家孙石灵先生的哲学课程到邹韬奋先生的激昂演讲,从抗日救亡的歌声到陈毅、粟裕将军的身影,从首批“江苏省德育基地”到国家级示范高中,从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到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校,无不体现着海中人对“敦品励学,自强不息”校训的践行。
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海安中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架设有效德育载体,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文化自信。
注重文物保护,让历史看得见
2002年初,储有杰校长偶闻海安中学校园内藏有一口供当年广福教院生活用水的古井,便组织寻根溯源,邀请专家开挖鉴定,被历史尘土掩盖的宋代古井终于2002年8月重见天日。
为了改善学校教职员工的办公条件,叶枫校长在1982年组织建造了一栋民国风格的小楼,该楼以创校人韩国钧的字紫石命名。改革开放40年,学校面貌日新月异,但学校领导班子依然坚守在这座见证了改革开放历程的紫石楼里谋划学校的发展。
2012年,学校开始规划东扩工程,一座1964年建成的水塔如何处理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吕建校长认为要让海中学子记得住校园,就得让那些刻着时代印记的历史看得见。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不仅保留下见证海安中学求索和奋进历程的水塔,还在四方校友的帮助下重建了建校之初作为校舍的千年古刹——广福教院(俗称东寺大殿)。大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为鄂国公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将军所建。现大殿内专门陈列了从大殿所在地出土的文物以供观瞻,让海安中学千年文脉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讲好文物故事,让文化听得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海安中学在加强对学校历史文物保护的同时,还注重借助文物,传播海中声音,讲好海中故事。学校以宋井的开发为契机,以石刻的形式展现了宋井从发现、鉴定到保护的全过程;以广福教院重建为契机立碑铭记,记录从寺院到校舍、活动室、图书馆再到如今道德讲堂的前世今生;以学校历史文物为依托筹建校史馆,展现了学校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每到开学季,学校总要组织新教师、新学生参观学校校史馆,让师生在聆听学校发展故事的同时,深切体悟海中人“团结、实干、进取、奉献”的精神,感受学校千年文化积淀的薪火相承,增强对学校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注重内涵挖掘,让精神传得下
学校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开发中建设,在保护中利用,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意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让环境育人的功能最大化。
学校原址原貌重建的广福教院大殿,悬“万世师表”匾额,建“道德讲堂”,殿内立孔子像,把儒家文化精粹和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让“爱生、乐教、善导”的教风和“严谨、善思、厚学”的学风成为全校师生的更自觉行为。学校依托宋井修建了“宋井园”,开辟了“荣誉墙”,呈现学校发展重要历程,展示教师优秀业绩风采,将校史中的德育资源和精致的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营造出崇善乐美、尚贤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学校领导班子坚守在紫石楼,既是对创校人紫石精神的敬仰和传承,也是用实际行动引领师生共同树立“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吕建说:“学校的发展要有根可寻,有魂可依。海安中学的‘根’就是学校的千年历史底蕴,‘魂’就是千百年来沉淀出的‘为国育才’的宗旨,我们不仅要把历史建筑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让文化自信看得见,听得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能够传承,助力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多年来,海安中学通过文化浸润,让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出一支上下同心、实干进取、甘作奉献、无怨无悔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德高尚、素养全面、身心健康、学业优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