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校史上的作家校长
在海安高级中学校史馆“学校历任领导一览表”上,孙石灵任校长是在政治形势极为复杂的1945年秋至1946年12月。任职时间虽短,他给海安的教育史留下的却是光辉的一页。
孙石灵原名大珂,别名奇玉。1909年七月出生于海州(今响水县响水镇)。其曾祖、祖父、父亲均为塾师,孙石灵5岁入私塾,13岁时,父亲病逝,家境贫寒,在三叔孙筱山的资助下,他才得以继续求学。1924年,他考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址在板浦)。1927年夏,学校因战乱停办,孙石灵不得不回到家乡。家境窘困,社会黑暗,没有磨灭他的斗志,他曾作诗曰:“山长水远迢迢路,地北天南处处家,有泪莫为贫困洒,留将和血溅黄沙。”
1928年春,省立第八师范与第十一中学合并为东海中学,孙石灵又进该校高中师范科学习,并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秋后,学校取消学生供膳待遇,孙石灵挺身而出,组织学生与当局斗争,他出色的表现得到党的信任,后来经惠浴宇(解放后曾任江苏省省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11日夜,在东海县城张贴宣传品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移送江苏高等法院,次年冬,经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判刑6个月(实际入狱12个月)。
孙石灵获释后,因反动当局迫害,无法存身。1931年春,考入上海中国公学, 1932年秋,又进上海暨南大学就读,入学不久,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社盟。他边读书,边进行创作活动,著名的《码头工人之歌》就诞生在他的笔下:
从朝搬到家,从夜搬到朝, 眼睛都迷湖了, 骨头架子都要散了。 搬哪!搬哪! 唉依哟嗬! 唉依哟嗬! 笨重的麻袋,钢条,铁板,木头箱, 都往我们身上压吧!为着两顿吃不饱的饭, 搬哪!搬哪! 唉依哟嗬! 唉依哟嗬! 成天流汗, 成天流血, 在血和汗的上头, 他们盖起洋房来! 搬哪!搬哪! 唉依哟嗬……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抗日题材名剧《扬子江暴风雨》,剧中,选用了石灵的这首《码头工人之歌》,经聂耳配曲,成为与《毕业歌》、《大路歌》齐名的名作,广为流行(参见《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等的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
1935年夏,他从暨南大学外文系毕业。因成绩优异,受到暨大文学院长郑振铎、及龙渝生等教授的赏识,得以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新歌的创作方法》、短篇小说《小立子的悲哀》、三幕喜剧《文凭》、论文《新曰诗派》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暨南大学迁入租界。孙石灵仍然坚持创作,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捕蝗者》、独幕剧《我们放开恩怨》、五幕悲剧《当他梦醒的时候》、长篇鼓词《胜利前奏曲》,抒发人民抗日热情与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丑恶行径。孙石灵以写小说见长,从1938年起,主要写富于战斗性的杂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暨南大学南迁福建。1941年底,孙石灵来到海安,他先是在私立成达中学任教。当年暑假,到苏北联抗部队主编《联抗报》。在“联抗”期间,十六开的油印《文学者》(不定期)创办。这是当时苏中根据地唯一的大型文艺刊物,孙石灵志主编。“这个刊物影响很大,投稿者大都是爱好文艺的青年,作品多反映敌后斗争的新人新事。……但这刊物只出了几期,因敌情紧张,只得停刊了。”(参见江苏文学艺术网:朱微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1944年,成达中学与进德两校高中部合并为“紫石联合高级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前身),孙石灵成为联中能同时教英语、国文、哲学三门课的名师。1945年秋,年仅36岁的孙石灵任校长。曾先后担任紫石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前身)校长的孟心平、崔叔同共同撰文回忆当年,文中写道:“1946年8月初,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海安,七月底学校随政府复迁海安乡间,在长格头及其以北地区打游击……孙石灵校长留守学校,指挥行动”(见《海安县文史资料选辑(4)》:《紫石中学四个时期的简况》)
1952年9月,孙石灵调华东文联任职,由巴金、唐弢、王西彦、孙石灵九人组成编委会,筹备出版《文艺月报》。巴金任主编,王西彦、孙石灵等任编委。(参见《上海文学》2004年4期艾以《回忆,是为了澄清事实》) 1955年4月,孙石灵调上海文艺出版社任副总编辑。由于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超负荷地创作,积劳成疾, 1956年4月1日,孙石灵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为悼念他,195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约40万字《石灵选集》。这位海安教育史上的作家校长虽然只活了46岁,海安人民却永远记住了他。(夏俊山写于2008年6月20——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