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教案评比活动 优秀教案展示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
语文组:储云
【教学目标】
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传承中国文明、和谐、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教学重难点】
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纪录片《冬去春归》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最厉害”的人。
在妻子眼中,丈夫是“最坚强”的人。
这次疫情,“最厉害”的人和“最坚强”的人挺身而出,奔赴前线。
因为,在病人眼中,医生,是“最伟大”的人。
冬去春归,病去人回。离别与团聚,总有我们说不完的故事。
二、读课文,理思路
任务一:
1.请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挖掘典型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意义。
段落结构 |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一)我们挺过来了 |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 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人民在疫情阻击战中的贡献。 |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武汉主题灯光秀表达谢意;武汉保卫战动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 呈现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的剪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4月4日上午10时,举国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 诠释党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担起民族未来。 |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 |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性,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 | 疫情防控知识得以普及,人们生活习惯得以改变,科学理性的声音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 反思抗议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 | 为战胜疫情,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指明道路。
|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 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疫苗做出的贡献。
|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 描绘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复的中国途径,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磨难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 中华民族能在百年磨难的历史中不断前行, 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拥有不断奋斗的力量。 |
2. 总结新时代的中国抗疫精神
明确: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任务二:对比阅读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教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刊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等文章。他指出,“中华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结合课文与以上文本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表现,并作阐释。
三、反馈达标
课堂小辩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这篇通讯中提道:“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
政治组:曹东
一、课时安排
本框和4.3一起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政治必修四本书的指导思想,还涉及我国的制度优势、四个自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课。
本课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和四个自信。
二、基本思路:
本框内容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理论化特别强,意识形态特别浓,又是全书和高中政治的灵魂。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涉及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讲好本课对于学生提高政治课的兴趣和学好政治课至关重要。
所以,讲好本课既不能照本宣科机械无味,又不能大而泛之空洞无物。所以,本框不能直接讲理论,而必须采取一种办法,即要绕开理论的晦涩、又要展示理论的深度和作用。
第一:以事实载理论。用生动有趣的事实展示理论背后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二:一以贯之、以小见大。43年成就特别多、全大道至简,一般的经验不会是很多的。所以,采用一个贯穿43年的线索,以小见大,抓住背后的一般的东西。
同时,选用的事实尽可能具有代表性,又非人尽皆知的普遍事实,前者在于窥见背后理论的直径大小,后者在于学生新鲜和兴趣的脑洞大小。否则无法说明道理,或者陷入索然无味的境地,缺乏政治课应有的亲和力。比如小岗村的题材就不选用,因为用得人太多了,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从历史到政治,早已成基本常识,没有任何新鲜感和亲和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部分及主题
难点:四个自信。
四、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本课意图通过生动的事例,讲述改革开放43年的社会变迁,并从社会变迁的背后探寻理论心得,从而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感悟中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体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公共参与
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回顾43年的大事件,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对国家大事感兴趣,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3. 科学精神
透过事例看本质。透过一个具体事例寻找一个抽象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从一首《乡恋》入手,用音乐抓住学生的耳朵,极具年代特色的音乐与他们听到的大不一样。而旋律悠扬,声音干净,相信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一起回到白衣飘飘的年代,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
展示议题
① 总议题:中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建成的
② 子议题一:走什么样的路
③ 子议题二:建什么样的党
④ 子议题三:如何科学发展
⑤ 子议题四:新时代走么走
⑥ 子议题五:改开何以成功
议题一:走什么样的路?
播放改革开放之初的关键人物和事例:深圳特区、傻子瓜子、从李谷一到袁庚再到年广九、小岗村,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可能知道小岗村、深圳,却不知道深圳的奠基人袁庚、不知道今天随处可见的瓜子最初的品牌——年广九的傻子瓜子。这些人背后,分别反映了经济特区、个体经济等今天社会构成要素的孕育到诞生。
然后设置具体议题:
1. 一开始对于他们的争论,本质上是一个什么问题?
2. 最后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议学提示:展示那个时代的代表事件和年份,从而让学生知道邓小平理论发展的轨迹和基本内容。
议题二:建什么样的党?
本段用两个事件对比产生的落差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1989-1991,苏东剧变,苏东国家共产党垮台。而同时代的东方,中国共产党却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这是为什么。
设置议题:
1.中国在苏东巨变后为何取得如此伟大成就,其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议学提示:
中国的秘诀,就是解决了党代表谁,继续走什么路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
议题三:如何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经济获得取巨大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城乡、地区差距、环境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从胡锦涛在西部贵州开始的。
播放视频,用贵州毕节实验区的发展经验、青藏铁路的修建及保护藏羚羊的理念、取消持续2600年的农业税、结构调节、节能减排、民生状况不断改进等事例
设置议题:
1.改革开放20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
2.我党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什么系统理论?
议学提示:通过贵州毕节实验区的发展经验、青藏铁路的修建及保护藏羚羊的理念、取消持续2600年的农业税、结构调节、节能减排、民生状况不断改进等事例得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议题四:新时代怎么走?
播放视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段是从一个马桶盖开始的。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要。中国现出供需结构性矛盾。中国人从日本进口马桶盖,就充分说了了国内生产商不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无法知道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质量和价格,而是追求舒适和人性,只有对接这些需求,从供给端入手,才能打破供需的结构性矛盾。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时代中特思想也就呼之欲出。
设置议题
1."马桶盖事件”折射出中国经济什么问题?
2. 中共又是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
议学提示:
中国的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中国制造2025。
可以说,新时代中特思想的发端,马桶盖事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事件开始,借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逐渐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形成了新时代中特思想。
43年,中央四代领导集体
43年,四个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
43年,沧海桑田
让我们用一个微电影再次回顾这43年,从而导入议题五
议题五:改开为何能成功?
播放视频:《我梦想我奋斗我奔向》
这是一个贯穿43年的微视频,视频里,主人公刘晔代表时代里的我们,经历了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包产到户、春晚、下海、港澳回归、互联网看世界、举办奥运会、创业、二孩政策、抗疫、各种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党100周年、全面小康、中国梦、依法治国、伟大复兴等重大事件,见证了43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在43年里取得了这些伟大成就呢?
设置议题:
1.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般经验有哪些?
议学提示:
① 包产到户、下海、创业、重大工程、全面小康等体现走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道路自信。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港澳回归、依法治国、建党100周年以及上面每一个经济政策的出台,体现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特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理论自信。
③ 每一个事件背后,站着的是党,体现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每一件事情的结果,受益的是人民。每一件大事,体现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体现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
④ 恢复高考、春晚、互联网、以及视频最后的汉字墙,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体现的是文化自信。
通过议学,我们可以总结43年改开成功的一般经验:
根本上:中共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五位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义现代化强国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习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共同富裕、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经济制度、文化认同、改革创新、聚英才用之、党指挥枪、一国两制、和平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 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
最后来一个情感升华。
改革开放43年来
风雨兼程、路途艰辛,终得硕果累累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小康的跨越
社会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和充满活力的巨变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可以说没有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能够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
这般自信
因为我们有足够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中国无限美好!!
六、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