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黄色视频天堂,要看国产黄色精品处女三级处女片

核心价值观

2020年度“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教案评比活动 优秀教案展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8 10:20:27 浏览次数: 【字体: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者:语文组 贲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长征的背景。

2.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3.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体会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核及其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体会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核及其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观看《七律·长征》短片。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就近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PPT展示长征相关诗词,学生谈谈感受——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1935年2月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杨成武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29 年参加革命,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师政治委员等 职,参加过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在长征中,率部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屡建奇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等职,指挥或参与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多次创造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兼防空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14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将军百年诞辰,本刊特选取一组杨成武将军的生平图片,以示缅怀和纪念。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人物轶事】虎父无犬女

老一辈参加革命的将领们经历过太多磨难,悟出来许多人生道理,在战场上,他们披荆斩棘;在家庭上,也依然教子有方。父亲是将军,作为儿女们的自然也耳濡目染,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杨成武将军,不仅战功显赫,还为国家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他的三个孩子后来都成为了国家栋梁,尤其是女儿更厉害。

杨成武将军的儿女中,最为厉害的还应该是他的女儿杨俊生了,她大学学习导弹自动控制,后来从事与导弹相关的工作,1983年被调入武警部队,1996年被授予少将警衔,是我国武警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开了女武警将军的先河。

杨成武将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革命,还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儿女,令人钦佩。

(体现了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了解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 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给予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长征精神的内涵: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3.了解“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4.了解“吴起镇”

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

 

三、初读感悟

(一)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8段),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写消灭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46段),补序回忆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会场环境、会上的讲话,以及感受。

 

(二)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本文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儿?

明确第一个时间节点:1935年10月18日,抵达吴起镇;

第二个时间节点:10月的某一清晨,打响伏击战;

第三个时间节点:10月30日,出发前往甘泉;

第四个时间节点:11月6日,抵达陕北甘泉附近的区域;

第五个时间节点:吴起镇战斗之后的一天,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思考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以顺序为主,最后加以补序。

【思考3】鉴赏句子

①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明确   这里是用到移情和拟人的手法,写吴起镇欢迎我们,实际是在写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②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明确   本句重在炼字,“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③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

明确   通过“天降大雪”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④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

明确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会后自己的激情和喜悦的心情,更富趣味性。

【思考4】分析人物形象

①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明确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②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思考5】分析手法

试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明确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5.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二)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明确要点: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2、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3、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思考6】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本文的语言兼顾了文学性和通俗性

文学性: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久别重逢”“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运筹帷幄”等等,同时,还多用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通俗性:文章以散句、短句为主,有较多的口语和拟声词,如“啊”“啪”“嗬”“讲妥了”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思考7】从文中找出,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明确  文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表述是借毛主席的讲话表明的。集中在第42段。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明晰主旨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六、技法点拨

【技法指导】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分析】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七、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过:“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也正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精神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永不消逝,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价值澄清-了解人生价值观》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者:心理组 管彤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2.体会人生价值观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3.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价值拍卖会部分,关注规则的清晰表达,拍卖过程的有序组织,体验与感受的充分分享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 董卿:对生命的思考

关于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极致绽放的权利,那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最看重的部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去了解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正题。

(二)价值拍卖会

游戏规则:每个学生都有5000元,你们可以随意拍卖以下的东西。但谨记5千是你们所拥有的全部。每样东西都有底价,每次叫卖,以500元为单位,举手示意竞拍,遇多人抢拍加价,价高者得。出价5000元者,只有一人则竞拍成功,如遇多人竞价5000,——陈述理由,采用投票机制。拍卖过程中,凡是出作者,即便没有拍到物品、均需付款。

拍卖表:1.成为有名的人一名望

2.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财富

3.一次最完美的恋爱—爱情

4.活到一百岁不生病—健康

5、成为国家领导人—权力

6、拥有高颜值外表-外貌

7.爱心慈善机构——善良

8.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智慧/与能力

9.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乐观

10、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亲情

11.有一些知心朋友一友情

12.能自由自在地做你想做的事—自由

13.拥有一种能让大家不再说谎的药——诚实

请学生担任竞拍主持人,开始拍卖活动。

讨论分享:(1)你为什么要拍下这个东西?你是否后悔得到你买的东西,为什么?

(2)有没有你想要但是没有买到的东西,为什么想买它?

(3)有没有什么都没买的同学?为什么?

(4)我这些东西是否都能用钱买到?如果不能,该如何获得?

(5)这个拍品对你而言的意义与价值?你想用这个拍品完成什么?

 

(三)总结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在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后,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付诸行动,不要让重要的东西擦肩而过。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案

教案设计者:地理组 赵启璇

 

(一)课标分析

2017版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关于“大气的组成”要考虑到约90%的大气集中在距地表15千米高的大气层内,即大气主要分布在低层。教师在此部分时可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所占百分比。此外,大气的组成成分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和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可举例,选择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气等成分进行分析。

大气有着层次性的差异,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不同,从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以及特点成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图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这部分内容。

(二) 学情分析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的过渡期。关于地理学科,在知识的学习上,学生要从事实性知识转向更加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高一学生对大气等抽象的地理事象理解困难是正常的,对此教师可采用视频、图表等方式辅助教学。在情感方面,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情绪更稳定,且意志力、自控力更强,是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时机。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等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习到大气的各组成成分对人类的影响,如人的呼吸需要氧气、臭氧能抵御紫外线的危害等。但是各大气层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温度变化特征,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三) 教材分析

教材先以“臭氧的作用”为探究材料,引发学生对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变化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的思考。之后以文字和统计图相结合的形式阐释了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在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呈现“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展示出了各层大气的分布范围、主要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常见现象,并配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本节教材除了提供基础知识外,还提供了大量材料说明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雾霾天气”、“南极臭氧洞”、贵阳的“避暑”旅游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社会热点”,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保护观念。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出大气各层的名称并探究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升科学精神。

通过课外观察,了解低层大气的雾霾、逆温等特殊现象,并能说出现象背后的原理,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整合所学知识与原理,能利用资料说明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关注全球变暖和雾霾等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树立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介绍川航事件,使学生受到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提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的组成对环境的影响;

各层大气的特征与性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

(六)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式谈话法

(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呈现川航3U8633机组在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脱落的情况下临危不乱,成功处理险情的新闻,和同学从地理的视角讨论事件始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中国机长的脚步,飞向大气层。

学生活动:和教师共同交流新闻的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新闻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讨论的同时,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新知识上。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大气的组成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飞机上配备了哪些救生设备?为什么?

呈现飞机救生演示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氧气面罩、救生衣、降落伞等设备。原因是高空氧气含量低。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来看演示视频,引起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

合作探究1:小组成员结合课本归纳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主要作用。各成分组成比例的空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组成比例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合作,利用教材完成任务,总结不同区域的大气各成分含量的区别。归纳人类活动对大气各组成成分所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了区域认知。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活动可产生有利影响,如植树造林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而破坏环境。通过分析,学生引导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并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对自然的责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员在讨论中倾听、接受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提升了对他人的责任。

合作探究2:利用教材“活动”栏目小组讨论霾天气及臭氧空洞、全球变暖、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大气中哪些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相关?结合实际,说出大气环境问题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阅读资料并讨论,归纳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归纳出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后,继续分析大气环境破坏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再次强调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     

教学环节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

1   对流层

现在让我们登上飞机,开始今天的航程。回想之前坐飞机的经历,并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想一想在飞机起飞及上升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并分析原因。

2   平流层

乘客们,现在飞机平稳飞行了,大家可以尽情享受空乘人员的服务。

问题1:现在大家透过舷窗看向大气,大气的平流层有哪些特点?

问题2:呈现机长刘传健的采访视频。根据川航挡风玻璃破碎时的各种突发情况,想一想对流层大气与平流层大气的区别。

3   高层大气     

呈现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想一想为什么飞机起飞前就要关闭通讯设备?手机所接受的信号来自哪个大气层?

学生活动:分析示意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作答,并在老师的引导与追问下完善回答。

设计意图:设定“学生航行”的情境,教师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知识,启发思维。此外,把川航事件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将真实事件与地理知识相对应,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总结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及特点成因。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本节知识点。

[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介绍川航事件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刘传健机长为保护乘客所做出的努力。

学生活动:从地理视角分析事件,感受情况之危急。在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下,提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川航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查找全球最新的大气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说一说为了保护大气你可以做出什么努力。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所学知识点。此外,引导学生在课下提高责任意识,提升责任行为。

(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在得出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情境创设上,选取学生乘坐飞机的生活经历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员在讨论中倾听、接受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提升了对他人的责任。

 

  

3.1.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案设计者:政治组 于勇

 

一、课时安排

本课为新教材必修二(经济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建议2课时。

二、基本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课第三件大事件为线索。十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亿万老百姓脱贫,投入巨资,不讲成本给西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通水、通网、通电。这就凸显出我国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我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成,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从我国产业结构、发电能源结构、外太空看中国灯火分布、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可支配收入,引出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区域收入差距大、能源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等问题,显然这不利于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显然这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所以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为下一框埋下伏笔。

注意以人民为中的发展思想在初中和必修一学生都有所涉及,本课重点要从经济层面去理解。

三、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立场,帮助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2.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相信党和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和趋向,结合案例深刻理解,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党的决策和指导思想的政治认同。

3.公共参与:通过商议、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学生自行查询资料、列举案例、感悟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培养合作意识。将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自身的人生奋斗

四、重点难点

1.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含义和要求

2.难点:人民立场的认同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代起,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过去的十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十年,中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温暖每一个人。

让我们一起追随时光的脚步,追忆非凡的这十年……

议题:中国政府为何要不计成本给贫困地区通水通电通网?

播放视频《这十年,有温度的中国》片断,提出问题:视频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讨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老师在黑板上做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讲述。讨论完毕后,老师说:

让我猜猜是不是下面这些事?

展示视频的关键内容:

在高海拔低气温的高原腹地,建设“电力天路”

泾源县提水600多米给230公里外700多人供水

给海拔4000米人口200多人的玉麦村通光纤

给草原帐篷送外卖,给山里小村庄送海鲜

水、电、通信网……一张张公共基础设施网的触角早已深入西部、深入乡村

十年间,我国贫困地区用电难、吃水难、通信难得到历史性解决

得出总议题:中国政府为何要不计成本给贫困地区通水通电通网?

 

教师引导:

给贫困地区三通,首先要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部地区或者贫困地区广袤的国土上最靓丽的风景。但这美丽的风光的背后,其实是高山、荒漠阻隔而成的贫困,没有雪域高原、大漠孤烟的豪迈,只有荒凉、寒冷、孤寂的无奈。它隐藏于世,无人无晓。但是却时刻的阻隔贫困地区的人民走出大山,与现代文明接轨。如果没有国家的关注,他们可能永远被遗忘,他们的才华,可能永远无法施展。这显然是全面小康社会所不能容许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所以,我国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投入巨资通水通电通网,不落下每一个人。而不惜血本的基层公共基础设施,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强调:通水、通电、通网,不是简单只看成本,而是要看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为此:

2020年12月4日,在中央政府关怀和支持下,拥有世界第一高海拔电塔:蒙达拉山电塔的、总投资94亿元的阿里联网工程正式宣布投运。结束了阿里地区38万农牧民长期缺电的历史。

2021年,阿里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长近67.27%。超市内家电销售量明显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增市场主体达到2835家,注册资金增长36.13亿元,成为又一条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光明线、团结线、幸福线。

现实证明,只要:

通水通电通网,就能够扎根家乡,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 ,从而改变他们的想法,一起绘就祖国美丽的画卷。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通水通电通网,让318国道的屋宿接待更多的游客,让每一个人喝到干净的水,让新生活的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角落。就是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向共同富裕,彰显制度优势。

教师追问:结合刚刚所分析的相关知识,将教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梳理清楚,时间2分钟

 

学生总结:

一、内涵: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人民: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

 

二、地位: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离不开我国的经济发展:

追问,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正在以中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但是,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视频和相关图片,请同学们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什么成就,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学生讨论5分钟

教师引导:

我国发电主要来自煤炭,其他清洁能源发电所占比例较少,能源结构单一;煤炭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严重污染地方环境,影响生态环境;我国三大产业中,工业占比最大,这不符合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的最优比例,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后20%的群众只有前20%的十分之一,城乡之间,各省市区之间都存在收入差距。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建设最得重大成就的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该矛盾,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由现阶段发展国情决定的,是时代要求,也是人民需求。

那么,如何去贯彻新发展理念呢?请同学们先去预习,下节课再讨论。

六、知识总结

 

 


终审:hazx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