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教案评比活动 优秀教案展示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贲呈阳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教学背景分析 | |||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从整个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看,本节课内容既是上一单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发展,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篇。从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来看,分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第一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第二个子目诞生的条件,第二三子目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历史逻辑。因此要对本科进行适当整合。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能力;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理性思维不足;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 |||
教学目标 | |||
1.总体目标: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实,知道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2.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3.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抗争、国民大革命蕴含了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教学难点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 |||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 |||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 |||
板书设计 | |||
第21课 改进立国之精神 求一可爱之国家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爱国青年·救国梦 2.共产党人·未来梦 3.中华民族·强国梦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以李大钊图像及文字材料引入新课 师:在人类历史上,总有许多“关键时刻”和“关键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信同学们对课件上展示的这幅肖像都不陌生,没错,他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 他曾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提出,“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李大钊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与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是军阀割据下四分五裂的中国,社会性质来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少国人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失去信心,正因如此,李大钊先生发出倡议,劝诫国人,真正的爱国者,可能会“爱之深,责之切”,但绝不会停止爱国、救国、强国的行动。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以李大钊先生这一“关键人物”作为线索,走近与其一生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的许多“关键时刻”——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 | 代入情境 回顾时代背景 | 以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拉近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爱国青年?救国梦 | 呈现材料【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 师:李大钊于1919年11月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演说中毫不吝啬对五四运动的称赞。他认为仅仅用“爱国”来形容五四运动是远远不够的,五四运动更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此次运动不仅仅唤醒了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成为实现自身解放的力量源泉,也带动了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过渡)李大钊为何会对五四运动作出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1919,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尝试梳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通过表格形式归纳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并区分两个阶段的运动中心、斗争主力、斗争形式。并结合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分析出本次运动是包括学生、工人、商人乃至具有爱国情怀的军阀的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以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提出的口号是否都已实现的角度说明为何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而不是完全胜利。接着组织同学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 师:总而言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新的领导阶级的出现,新的指导思想的传播,使得革命性质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转折点,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向下沉沦趋势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民主富强的上升趋势演变。 呈现【一段书写红色的人生】 (过渡)李大钊先生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捍卫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第一个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从李大钊的活动轨迹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阶级、思想、组织和外部的各种准备,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1.阅读教材p120,试梳理五四运动相关史实。 2.据材料,学生为何游行?运动的口号是什么?从口号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 3.【探究活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4.阅读教材第121页第二自然段,连连看。 5.从李大钊的活动轨迹,五四运动为中共诞生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
二、共产党人?未来梦 |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2-123页的内容,根据表格梳理一大、二大的重要决议。 出示表格,组织学生归纳中共一大、二大的相关知识,之后组织学生阅读一大党纲及122页学思之窗,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方向的判断符合实际吗?并结合123页史料纵横,找出中共二大提出的纲领进步性体现在哪? 让学生明白在中共一大中,认为中国革命方向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不符合具体国情,没有提出具体的反帝反封建要求。中共二大进步性在于立足国情,正确分析中国当时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方向,提出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明确地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通过出示史料,询问怎么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奋斗目标、新的救国行为等几个角度进行引导。 出示中共一大代表头像 师:回到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聚集了13位热血青年。他们怀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寻找革命真理的热忱,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事业当中。但随着时代的洪流,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被冲散了。这警示我们,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险,有流血、有牺牲,在严峻的斗争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历史的挑战。如果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拼搏,就会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反之,就会成为被革命浪潮冲走的泡沫。只有具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才能书写伟业。 | 1.阅读教材p122-123,梳理一大、二大有哪些重要决议? 2.从一大到二大,党的纲领有什么新变化?为何做如此调整? 3.“新”如何理解? | 巩固旧知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
三、中华民族?强国梦 | 呈现【一个特殊的身份】 (过渡)除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并成为孙中山指定进入国民党一大主席团唯一的共产党人。为何李大钊会有“双重身份”?这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关,此次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保留独立性。 出示材料,提问。 师:为什么国共会开展第一次合作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呢?“新政策”“政治纲领”分别指什么? 师:正是由于两党共同面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且都不能独自完成这一任务,才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此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为革命带来了新的气象。 师:以1926年的北伐作为标志,国民革命迎来高潮。当时国民革命军军歌《国民革命歌》歌词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揭示了国民革命的目标——反帝反封建。通过东征北伐,国民革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师:从李大钊身上,你读到了什么? 他是一个人,却影响了一群人。他既代表爱国青年,又代表共产党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的背后,是热血拼搏、勇往直前的社会群像,是“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时代图景。 李大钊就义前后,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有无数像李大钊一样的爱国人士前赴后继、英勇就义,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中失败了,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但是新的希望也在悄然孕育,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 1.为何李大钊会有“双重身份”? 2. 李大钊讲述了他加入国民党的理由是什么? “新政策”“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分别指什么? 3. 结合教材p123中共二大最低纲领,分析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阅读教材p124,梳理国民革命的过程。 5. 据歌词,结合教材p124回答: (1)国民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2)国民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6. 从李大钊身上,你读到了什么? |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涵养家国情怀
|
课堂小结 | 师:最后,送给青年人们来自李大钊先生的一段话“”。今天我们纪念缅怀李大钊先生,更是要学习他个人的品格,这是历史的责任、是时代的担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庄严承诺。 | 感悟 |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政治组 周玉梅
【学情分析】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融合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形势,以及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期,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教学中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对更好凝聚思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供价值引领,以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中美贸易争端的了解,明确国家发展目标,彰显社会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对我国维护国家利益措施的探讨,了解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张,进一步加深对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理解和支持,理解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观上的统一。
2.法治意识:维护国家利益要理性,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确立公民基本活动准则,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理性精神: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理解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坚定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各国对争端的态度,思考总结如何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利益。提倡核心价值观,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4.公共参与:自主查找中美经贸的有关材料,设身处地的思考各国对争端的态度;通过对如何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教学难点:通过中美贸易争端的分析相关课堂活动,理解国家利益的决定性作用,培养理性精神;懂得如何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增加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教法学法】
将视频、图文等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作用,主要采取观看新闻视频的情境法、交流讨论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方式。
由于本框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将采取体验式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就是让同学们自身参与其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课题“第八课 第二框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聚焦中美贸易争端 透视国际关系”
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一下中美贸易争端。(播放视频《美国对华贸易动作频频 180秒看中国霸气回应》)今天我们就来聚焦中美贸易争端,透视国际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中美贸易战概况,初步激发爱国情感,为新课学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营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自主探究
视频当中双方真是尖对麦芒,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么中美贸易争端最新战况如何?
老师从中美关系中选取了几个片段,请大家分析所列国际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形式,进行抢答。
国际关系 | 主体 | 内容 | 形式 |
特朗普访华 |
|
|
|
中美贸易争端 |
|
|
|
中美竞相加大5G技术的研发 |
|
|
|
中国向WTO起诉美国 |
|
|
|
中美文化交流 |
|
|
|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抢答,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主要是国与国的关系,还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内容横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但是注意这三者不是排他性关系,特别像中美关系这样的大国关系,可能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还有竞争,可以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提问的方式既可以巩固测试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中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二:角色扮演 合作探究
观看美国抵制华为,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视频,展示华为的朋友圈图片。
请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刚才的视频,以及华为的朋友圈思考以下问题:
1.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面对围堵华为事件分别持有什么态度?
2.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方法要求:
1.第一组代表美国,第二组代表澳大利亚,第三组代表英国,第四组代表德国。
2.小组内部交流3分钟。
?3.集中小组意见,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无论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坚决抵制华为,还是德国支持华为,亦或是英国表示无奈。说到底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本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的对立是中美冲突的根源。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方闭关锁国,构建贸易壁垒,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必将损人不利己!
设计意图:课前已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收集关于中国5G建设的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以及各国对中国5G建设的态度,借此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培养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对国际关系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再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华为朋友圈,引导学生鉴别收集来的信息。以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各国对争端的态度,分析得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以及决定性因素。为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指明价值选择的方向,有利于倡导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价值取向。
活动三:合作探究
1.播放视频“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请学生朗读《海思总裁致员工的一封信》,再结合刚刚的视频,小组讨论如何应对美国的贸易挑衅。限时三分钟,小组代表汇总,形成一份完整的发言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美国合理关切,在谋求中国发展中实现中美双赢的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
设计意图:视频、信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进一步加深对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理解和支持,深化政治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形成。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感受中国的民主与法治。通过对如何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问题的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政治政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引导学生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传承民族精神,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活动四:课堂训练
【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地理组 宋洁
一、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图表和实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并结合自然环境引起的人口迁移实例,树立保护、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结合资料,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了解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分析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全面、辩证地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动态地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技术应用 | 时间安排 |
课前调查 | 布置任务:绘制自己家庭的家谱树,图文结合地展示家庭成员的原住地和现住地,并调查原因。 | 调查并绘制家谱树。 |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地理实践力。 | 课件 |
|
创设情境 | 出示走西口、闯关东、知青、北漂青年几部电视剧的剧照。 | 图文并茂地展示家谱树,交流调查体会。 |
| 课件 | 10分钟 |
新课讲解 | 环节1:人口迁移的概念 出示:经纬的家谱树 提问:经纬一家人中哪些行为属于人口迁移 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 环节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出示: 1、上山下乡政策与经纬爷爷的迁移经历的文字资料、中国政区图、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和上海市的照片。 2、改革开放深圳巨变与经纬爸爸的迁移经历。 出示:改革开放政策文字资料、改革开放40年深圳巨变的图像资料。 提问:影响经纬家人改变居住地的原因有哪些? 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板书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拓展: 出示案例,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资料1: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超过20万居民被迫迁移。 资料2:近10多年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先后接纳近20万六盘山区移民。 资料3:2014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资料4:明清时期,我国出现“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 资料5: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加利福尼亚州。 环节3:人口迁移的特点 国际的人口迁移 出示:16—20世纪国际人口迁移路线图 提问:该时期人口迁移呈现哪些特点? 出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 提问:描述该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出示:世界现代人口迁移路线图 提问:说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 板书总结: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中国的人口迁移 出示:走西口、闯关东、知青、北漂青年几部电视剧的剧照。 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路线图。 提问: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大致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大致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是什么? 3、当今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环节4:人口迁移的影响 出示:春节期间深圳上演空城计。 提问: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你怎样看待外来打工者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打工者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角度探讨) 总结:人口迁移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对于边疆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劳动力等。 弊:可能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等。 弊:人才或劳动力流失。 |
列表对比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小组讨论,对经纬一家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拓展练习中完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知识网络。
阅读世界、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示意图,分时段描述世界、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归纳出哪些影响因素在增强?哪些因素在减弱?
讨论议题“如何看待移民对深圳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辩证全面地梳理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通过对经纬家谱树调查这一案例学习,对人口迁移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认识。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尺度人口迁移的特点,提升时空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课件 视频 | 25分钟 |
归纳 | 人口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人口的迁移反映了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同一时期不同地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 补充自己的认知不足,提升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 对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将思维结构显性化。 | 板书 | 5分钟 |
拓展提高 | 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从长远发展考虑,请你为当地制定人口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发挥人口迁移的积极作用。 | 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 | 课件 | 5分钟 |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人口迁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未来我们会离开辛中去学习去工作去恋爱结婚,到时候你会留在家乡?奔向远方?不论身在哪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离开,需要勇气!留下,也需要勇气!
《有梦想,是件很甜的事情》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心理组 管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重量),掌握找到梦想的方法,唤醒同学们的个人梦想。
2.能力目标:学会梳理成长中有过的梦想,进而知道自己发现并确立现在的梦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梳理梦想的快乐,保持积极心态追求梦想,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梳理成长中有过的梦想,并发现或确立自己现在的梦想。
(2)将未来的梦想具体化。
2.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梳理自己梦想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反思自我,形成对未来的畅想。
(2)能将未来畅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理想生根发芽。
三、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绘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十八猜
猜猜老师曾经有过的一个梦想
1.同学们进行提问,但是只能是一般疑问句。例如:“是你现在从事的吗?”
2.通过不断提问来缩小范围
3.老师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4.十八次提问后,猜出老师曾经有过的梦想,即为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游戏导入“梦想”主题。】
(二)、梦想轨迹
1.老师的梦想轨迹(分享)
2.你有过哪些梦想?
请同学们画出自己的梦想轨迹:
可以按学习阶段,也可按年龄进行梳理,不限制梦想个数。
梦想分享:
1)是什么点亮了你的梦?
2)你的梦想有哪些变化?
3)有梦想是一种什么体验?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梳理自己设立梦想的轨迹,探讨观念的变化,体会拥有梦想的感受。】
(三)、梦想的重量
1.播放《少年说》视频
2.梦想访问:
1)你对梦想,是否如视频中的女孩儿一样坚持?
2)你了解实现梦想的路径吗?
3)家人支持你的梦想吗?
4)你是否清楚梦想的苦与甜?
5)你为梦想做出过哪些努力?
【设计意图:传递“拥有梦想是轻松的事,但实现梦想是需要付出努力与坚持的事”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为实现梦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怎样应对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四)、为梦想发声
关于梦想的一些声音:
有梦想是一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情
我找不到梦想
与其失去梦想,还是一开始就没有梦想比较好
梦想总会被打败
梦想就是梦想
为梦想发声:
梦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能引领方向
只要坚持努力,就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追逐梦想的过程很闪耀
心里有梦,眼中有星辰大海
有梦就有希望,开始你的逐梦之旅吧
【设计意图:带领全体学生朗读短诗,感受拥有梦想所能带给自己的激励作用。】
五、板书设计
有梦想,是件很甜的事情
梦想轨迹:( )→( )→( )→( )→(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语文组 牛璇
一、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隶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根据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设定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和演讲稿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开幕词的相关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味本文情感。
2.品读文本,明确本文结构层次,理清本文回望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思路。
3.探究革命精神的世代传承意义,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探究文章情感表现手法;
2.感受革命者的革命壮志和爱国情怀,探究革命精神的世代传承意义。
3.尝试写作演讲稿,并上台展示风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①文章具体阐述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②本文是在什么情景下写的呢?读后你有什么体会?(情感)
③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中国”,你知道什么呢?
①悠久的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②多彩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辽阔的中国: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省级行政区划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③奋进的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年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实行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④发展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18年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被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同学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信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很多阶段,今天我们来见证下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时刻,体会站起来的底气与激昂。
(二)研读文本
1.研读文本,梳理出文章具体阐述了哪些内容,并思考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1)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中心,阐述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回顾过去,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历程,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立足当下,正式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阐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是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美蓝图,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2)关联:
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
第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2.本文是在什么情景下写的呢?读后你有什么体会?(情感)
(1)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2)品读以下句子,体会其中情感。
①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获得了基本的胜利。(第3段)
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着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第4段)
③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达到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第6段)
④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第10段)
⑤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小结:全文洋溢着革命的豪情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3.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①沿袭中国革命先辈坚持不懈、敢于担当的的革命精神;
②新时代青年学生,应以国家、民族复兴和发展为己任;
③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认真生活,绽放个人风采。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梳理了文本的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体会到了革命者豪情和热情,也探究了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将探究开幕词的相关文体知识,大家可提前思考准备,下节课交流发言。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式和语言组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二、教学过程
4.本文的写作方式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文体知识——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写作格式
②语言组织特点:文本是如何体现开幕词的特点的?
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二是口语化。开幕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它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分析探究:
①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文本约2295字,中央广州播员每分钟说字全都控制在120字每分钟,一般人说话一分钟都在180-200字每分钟,约12分钟完成。
②表示祝贺和希望:结尾处内容;
③口语化:文本内容用语通俗口语,未见生硬和晦涩的文字;
④宣告性: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开幕了。(第一段)
⑤引导性:第5段:任务:第6段:意义;
⑥鼓动性:文中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如:
第7段:“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第8段:“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
第2段: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注:如果有剩余时间,可给学生构思写开幕词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大家夯实的文本信息梳理的能力,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革命豪情和建设者热情,也领悟了开幕词的语言表达魅力,接下来咱们可以尝试写一篇开幕词,用你的语言魅力感染听众。
(四)作业布置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的校长,试写一篇《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校园展览》开幕词,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演讲!(3分钟内,短小精悍、体现爱国精神、激情昂扬、振奋人心)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开幕词的特点后,尝试写开幕词;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语文的趣味性。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延伸,活动环节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的校长,试写一篇试写一篇《薪火相传的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校园展览》开幕词,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演讲!(3分钟内,短小精悍、体现爱国精神、激情昂扬、振奋人心)
分6组,每组5分钟,十分钟讨论交流,各组的优点和改进建议。
(二)分组推进活动
(三)讨论交流各组的出彩之处和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