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与理性——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价值观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子目展开。全面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过发展过程以及日军的罪行,同时还探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从知识角度来说课文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学生应该的掌握的内容,但教材删去了许多的史料和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的时候会造成知识脱节的现象。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由爱国而沉淀、凝结、传承的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的旗帜,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大江南北到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大事记重点解决抗日战争的过程,国共两党的关系,国共战略战术的异同点。第二部分史料实证,通过争议性材料激发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史学研究的方法。第三部分感悟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要珍爱和平。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活动设计】
教学 进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活动目标及说明 |
导入 新课 | 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转发内容的分析中反思如何处理我们所接触的信息。 |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引出胡适的“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 | 怀疑精神的调动,便于本课史料实证的开展 |
探究 新课
| 第一部分:大事记——抗日战争过程篇 1、影视中的抗日战争: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梳理抗日战争大事记,完成学案,并将以下八部电影按抗战时序进行重新排列。 2、问题一:抗日战争的起点、时限问题。 学生对抗日战争时限8年说、14年说展开讨论,由此把握抗日战争的时限问题。并结合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不是8月15号的问题纠正日本正式投降时间问题。 3、问题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和各自领导的两个战场的重大战役问题。 学生判断朱德的两张照片哪张拍摄于全面抗战时期并说出理由。然后完成表格梳理国共领导的两个战场的重大战役。 4、国共抗战战略战术选择的异同点。 学生结合中国日本在战前的国力军力分析,理解国共两党都选择持久战战略思想的合理性,并了解国共具体战术的区别。 | 1、因课本内容太过粗线条,如有学生无法判断时间的影视作品,教师帮助解决。 2、解释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什么定在9月3日。 3、解释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 学生从整体把握能力层级相对较低的抗日战争的过程,由浅入深,慢慢推进教学。 |
第二部分:史料实证——探因析果篇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由对日本侵华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争议性材料入手,学生分析不同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可信度,进而理解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 2、日本侵华的罪行。 学生分析日中亲善的宣传照片和日军残暴罪行的照片那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掌握图片史料分析的方法,并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生分析三个角度的史料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结合近代以来不同条约签订场景、在中国战场侵华日军军团数占日本投入战争全部军团数的比例、《联合国宪章》签署场景分析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 当学生小组合作无法把握分析问题的方向时给予指导,通过细化设问进行引导。 如:这些史料主要说了哪些内容? 与材料一作者使用的证据相比,这些史料的来源有什么不同? 对于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的价值更高? 日本二战画报上的“中日亲善”实拍照片是不是虚假史料?为何真实性不高? | 使用争议性材料,训练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批判反思精神。 | |
第三部分:感悟历史——为了“忘却”的纪念 学生由梁思成的行为和西安反日游行持u型锁打日系车主的照片展开讨论,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观、价值观。
| 口诵列侬的《imagine》歌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
| |
总结 全课 |
| 战争不过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我们要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让爱与和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
学习 延伸 | 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要求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国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请大家在课后展开思考:新时代的我们可以如何爱国? |
|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