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之我思系列(八)——新征程下政治教师的“变”与“不变”
新征程下政治教师的“变”与“不变”
政治组 朱 玉
为期两天的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面对新方案、新起点,我们该怎样开启新征程,这是每一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将根据此次培训,结合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新征程下,政治教师的变与不变。
视野要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过:一个中学生要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是可悲的。我想,路遥的这句话对于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种警醒。我们面对求知欲最为旺盛的青少年,我们直面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现象,我们更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变迁时代,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知识,并且让自己的知识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能在知识的指导之下更好地去改造我们这个世界,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去解释这个世界。曾经与同组的前辈交流做题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教材没有知识点,因此感慨“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根本不够啊,得有一条大河的水”,前辈笑着补充道:“还得是一条流动的大河的水”。因此,作为思政教师,要多看书,多看时政新闻,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同时,我们也要把这种大视野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在学生的培养方向上,要积极培养和塑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拥有崇高家国情怀的“平民精英”,而非成就和打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自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组积极践行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模拟两会的活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理念要变: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学观念,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开始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不断灌输与政治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然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新课改改变了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开始贯彻落实生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方法要变:以往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往往会只关注课本,从课本中寻找重点知识,让学生记忆,"要背的理论知识太多"是学生抱怨高中政治难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配合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我们的教学任务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索然无味,“卫教士”式的说教,是将学生推向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对立面的元凶;空洞无趣,“传教士”式的灌输,是让思想政治课教学陷入枯燥、僵化、低效的祸首。怎样让思想政治课内容鲜活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成果丰硕起来呢?昨天的培训中也提到了“情境化命题正改变高考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即将知识“情境化”、“生活化”。方法要变,是不是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给出了“八个统一”的指导方法,其中一个即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我想,灌输式的传统方法不是不能用,问题在于怎么用,怎么变革这一传统方式,这也是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政治教师的“变”是时代的要求、学生的要求以及自我发展的要求,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当然,有些东西我们不能变。
情怀不能变:情怀不变需要保持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才能更加懂得孩子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情怀不变需要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情怀不变。即便思政课像是一门边缘化学科,但是,我们自己要有对这个工作、这一事业的情怀,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爱自己从事的教学,又怎么谈得上爱教育、爱学生呢?保持对学生、对教学的情怀,当我们让学生感觉到遇到我们是一种幸运,我们才能从学生那里收获作为师者的幸福。
信仰不能变: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信仰来支撑。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如果说教书是场盛大的修行,那么教师的信仰则是这场修行的灵魂。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育技术而已。”朱自清先生曾呼吁:“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是啊,有信仰才有尊重;有信仰才有敬畏;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了对教育的信仰,才能对工作尽心竭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思政教师的信仰是什么?或者说教师的信仰是什么?立德树人是,马列主义是,共产主义是……我想,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使命不能变:教育需要情怀,需要信仰,而情怀和信仰需要使命感来支撑。作为思政教师,使命感不能变。或许在开设的所有课程里,没有哪一门学科会比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受到的误会更多了,也没有哪门学科的形容词比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形容词更多了,没有哪门学科在人们提到它时情绪更复杂了。尽管如此,思政课教师依然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有人可能会不屑:一门小学科,哪来什么使命。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学科,它是对高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思考并回答所面临的自然、社会及人生的重大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想这是对思政教师“牢记使命”最大的鼓舞,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偏见,不用逢人就解释思政课的独特之处,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事业幸福感。不管外界如何,在新征程下,思政教师在教育的滚滚红尘中仍要牢记使命,执着前行。
最后我想用苏轼词中的一句话与广大教师,与思政组的同仁们共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名师点评: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肩负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任。时代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需要我们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育人情怀不变、事业信仰不变、为民族复兴的使命不变。(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长 万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