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之我思系列(一)——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组 葛艳华
我今天主要讲两件事,一件是大事,另一件是小事。
大事是今天上午语文组的老师们在何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就昨天和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场气氛轻松热烈,本人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我们语文组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智慧。
小事就是我在本次校本研修中的心得体会。
清楚地记得那是2019年4月1日的上午第四节课,我的一位学生在演讲时用平静近乎淡漠的语气称我为“中年妇女”,我的心如同被五百斤的碌碡碾了一遍,瞬间碎成渣渣。我认真且严肃地正告他:请叫我“中年少女”。我对于自己这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深表无力。当然,最终我与这位同学相视一笑泯恩仇。这是后话。
“中年少女”一词来源于网络。是对身体已经老龄化但是依然保持少女心的自嘲。它很生动形象,典型特征是:喜欢粉色;脱发;爱逛淘宝;开始养生等。我表示这些全中,脑中立马呈现出一幅幅自己的日常生活画面,这便是语言生动形象的妙处。
语言生动形象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中重要的一点。2017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形象思维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直观认知活动,它常常依赖于言语构建的形象存在。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表述时常常强调要生动形象。何谓生动形象,即是在对方将语言输出时,你的脑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画面感。对方的语言能唤起你从“文”到“图”转化的欲望。
陆机所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便体现了文学创作中人、情、物三要素的紧密联系。正是源于形象思维的加工,才使语言运用达到了“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的表现效果。
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我想至少有这样两条途径可走。
首先是课堂教学,老师可布置学生圈点批注出或陌生的、或新奇的、或鲜活的字、词、句,逐步建立自己的“言语材料库”。比如鲁迅的语言就极有特色。孔乙己的书呆子气——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杨二嫂的可怜刻薄——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看客的无聊冷漠——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染力。
其次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老师指导学生关注观察平常生活中人、事、物,力争生动形象且有创意地表达。这一方面我们的何组长堪称楷模,他的日常生活语言充分显现了他的智慧与幽默。我摘录部分供大家欣赏。喝着咸味酸奶,他会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到落了雪的石狮子,他会说:“一夜白头!老狮,您好!”遇上“王府”里的乌龟,他会说:“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此语言,必是精通语理和语言规律后的升华。何大师高山景行,我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语言的运用不应该是机械的,冰冷的,而应当是灵动的,有温度的。我们要在文化传承与建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热爱语言、亲近语文的情感。
经过深刻反省,现已清楚地认识到,其实中年妇女也没什么不好,只要不太油腻。奶奶都被人喊过了,还怕什么。
老妇聊发少女狂,左无黄,右无苍,信口开河,还望各位海涵,谢谢。
【名师点评】
端庄、智慧、幽默、大气,这是葛艳华老师给人的印象。葛老师的发言没有从宏观角度进行空泛的解读,而是选择了“课堂语言的建构”这个话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深入浅出,有大气,接地气。所引之例来自教学实践,绿色鲜活,加之葛老师的发言讲解抑扬顿挫、妙语连珠,令人顿觉妙趣横生,缤纷生香。这对崇尚玄奥的学界来说不啻是一缕清风、一股清流。葛老师是海中语文组的教研骨干之一,她申报的题为“基于师生互为主体理念的高中语文互导式课堂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已经结题,在省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何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