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没有一个补课,老师没有一个做家教” “教育界这股清流”为何引来诸多家长艳羡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海安中学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海安中学没有一个孩子会去课外辅导机构补课,没有一个老师去家教机构上课,没有一个老师带学生做家教,更不会有人上课不讲下课讲,我们没有这样的文化。”上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在扬子晚报“校长说适合的教育”专栏发表的这番言论,深深“刺痛”了家长们的神经。一周内我们收到了家长数千条留言。大家在为海安中学点赞的同时,纷纷讨伐当前的“教育生态”:为什么减负会让孩子越减越“负”?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忙下课忙?家长为什么不信任学校教育的“正餐”却相信“小灶”?
海安中学做法被赞是教育界“一股清流”
“学生不补课,老师不做家教”在当下的教育圈俨然一股清流。上周一,江苏海安中学校长吕建的这番话引来家长们的“艳羡”。在“全民培训”的今天,校长敢拍胸脯说方圆几公里内没培训机构的学校的确难得。
在江苏,海安中学虽然是一所县中,但一向以高考成绩领先而受到众多名牌高校关注。扬子晚报记者曾在今年五月实地探访海中。周六校园里一如往常,学生老师都在学校。除了参加社团课,学生们会留在教室自习,班上有老师到岗答疑。其实这种把学生“圈”在学校的“县中模式”一直受到质疑。类似的不光海安中学,还有同在南通,高考成绩也同样名列前茅的海门中学。不去讨论这种模式的利弊,校长这番“拍胸脯”的话却的确让无数家长羡慕不已。“让我想起了自己清清静静的读书时光,虽然辛苦,却单纯又美好。”一位家长留言说。不少家长甚至把这样的学校称作“净土”:“唯有负责任的学校和老师,才能还学生一片净土。外面的辅导机构杂草丛生,鱼龙混杂”;“好想让自己的孩子去这里学习” ;“学校老师们那么负责,还有哪个家长花冤枉钱去补课?”更有家长提出,这一模式“值得在整个江苏推广,现在连上小学一年级老师都要求去补课。”毕竟,上辅导班,去培训机构,“团老师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一种常态。明知道孩子疲惫不堪,为什么还要“补”呢?一位家长用四个字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裹挟前行”。
学生“课后学况”调查
哪里不好“补”哪里观念深入人心
眼下,“上不上培训班”已不是家长交流的流行语,大家更多的是在问:“你家在哪里上?哪个老师上?帮忙推荐下?”求上优秀辅导班,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诉求。与此相对应的,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内学习不是唯一,上校外辅导班成为“标配”,校外辅导与校内“平分秋色”,甚至校外的“零食”已经超过了校内的“正餐”,还在幼儿园却开始学小学一年级课程,才升初中已经学到了高中课程。这种不正常现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为严重。
扬子晚报记者曾在南京一所知名小学做过一项调查,一个班50名学生,仅4个孩子没有上数学课外辅导班。46位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基本被两家知名培训机构“包场”,有的孩子甚至同时在两所培训机构上课。而这仅仅是“普通配置”,成绩拔尖的学霸还要通过上“一对一”或小课来冲刺更高。这么多课放在什么时间上?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放学后,或是双休日基本就在培训班了。有时还要“赶场”,上午课刚结束,下午1点要接着上,午饭就放在保温桶里随身带着。
下午3点多,南京某知名初中放学。身穿校服的孩子们,一波一波地钻进了周边的培训机构。“初中课程难度上去了,光靠学校的学习哪够?每天3点多就放学了,离吃晚饭还有3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孩子总不能真去玩吧。”一位家长道出了实话,人人都在补,如果自家孩子不补,成绩肯定要落后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家长别无选择,不敢放松一步。“孩子的确很辛苦,我们也想让孩子双休日多看看大自然,但是不敢啊!你看看身边哪个孩子不上培训班?这是一股可怕的洪流,我们身在其中,被裹挟前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光名校,大众眼中普通学校的孩子也会补课。“给孩子补了作文,他作文写得不好,拖累了语文成绩,补一补成绩能提高”;“他英语的单词量太少了,上了自然拼读课”……这种哪里不好“补”哪里观念深入人心,把“补一补”当作提升成绩的“救命稻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内心有多焦虑,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补课花费已成家庭每月开支“大头”
扬子晚报教育微信公众号“招考部落”今年上半年曾面向家长做了一次小调查——“算算账,你家孩子每个月补课花费有多少?”共有563位家长参与调查。
调查显示,每个月花费0-999元的家长仅占21%。近80%的家长每个月为孩子花的补课费超过1000元。其中188名家长选择了花费1000—2999元,占受调查人数33%,这个档次也是人数最多的。148位家长表示,每个月补课费在3000—4999元,占26%。花费在5000—9999元的家长占11%,有62人。让记者吃惊的是,有46位家长表示每个月为孩子花的补课费超过了10000元,占8%。
南京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周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算是一笔糊涂账,一算吓一跳。”他细细算了算,孩子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语数外三门都有补习班,每周各一次课。语文是一对五的小课,每周一节280元;数学某某培训机构大课,每周200元;英语新概念每周250元,另外每周两到三次在线口语课,每周约200元;孩子还在准备钢琴考级,每周250元;其他体育项目粗略计算每周100元。算下来每个月的花费超过了5000元。
追问
把学生“留在学校”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孩子们除了被送到培训机构,“团课”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存在模式。“团”到一定人数,就可以开班。这种方式更灵活,也更隐蔽。由此还滋生了一种专门职业——“团长”,专门负责“团”各科有一定名气的老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南京独有的现象,江苏13个设区市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已经从大城市蔓延到了中小城市。“我们启东的培训机构比厕所还多。”一位家长用夸张的语气表示不满。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补课文化”没那么浓的县城,竟然还有家长“打高铁”、或是开车送孩子到南京参加补习。苏南一座小城市的家长王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孩子从读幼儿园起,每周搭乘高铁到南京来上某培训机构的英语班。每周六,王女士陪着孩子乘坐最早一班高铁到南京,赶早上8点的课,上完课后在附近吃个午饭,赶下午的高铁回家。几年下来,家里存的高铁票厚厚一沓。与此相反,一些升学率不错的县中老师每到双休或节假日,会被团课的家长或机构接到南京,这种“异地交换”还很畅销。
眼下,教育部重拳整改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江苏也启动了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然而培训机构的火爆毕竟也是一种市场行为,需求旺盛才会火。这种需求为什么不能在校内得到解决呢?海安中学的吕建校长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把学生留在学校就解决了。如果学校能担起该担的责任,家长为什么还要多花钱让孩子四处奔波呢?对此,你怎么看?扬子晚报还将就此问题连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