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教师发展规划
今后三年是我校全面建成江苏省高品质示范性高中的攻坚阶段、决胜阶段。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高品质示范性高中建设的意见》(苏教基〔2018〕12号),对标找差,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创始人韩国钧先生倡导的爱国、担当、包容和践行的思想引领下,以“新劳动者”教育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常,务立德树人之本,突出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有海安中学特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劳动者”,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办学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示范性高中,做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典范。
二、现状分析
我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建校八十年来,我校集先贤之睿智,顺新学之主张,以培育“新劳动者”为育人目标,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优质人才不断涌现,学校声誉不断提高,示范辐射作用已经凸显,是省内有较大影响、社会认可度高的普通高中。
师资队伍中拔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领军人才所占比例偏低。因为体制、政策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原因,我校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数量相对偏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师资结构仍不够合理,名师数量相对不足。
三、任务举措
(一)名师领航
高品质示范性高中必须用高品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和保障。正视目前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高层次教师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用超常规的思路和强有力的举措补齐短板,是今后三年学校创建工作的重点,也是着力点。
一是巩固基础,提优教师素养品质。要做实“师表工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校长承担师德师风教育第一责任,监委会、师德师风建设领导组要创新管理机制,扎实管理举措,完善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和保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要抓实每季度的“师德师风论坛”活动,进行系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积极发挥师德标兵和模范教师的示范引领和榜样垂范作用。要做优“研训工程”,整体提升师能。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每年组织10场以上专家讲座,强化过程和结果的考核,确保研训质量;鼓励教师开展跨领域、项目化学习,提升课程研发和实施水平;创新研修活动方式,加强校际联动,与至少50所高校和兄弟学校建立多形式、多层面的研修协作体;鼓励在职进修、在岗培训,继续推进学历提升工程,三年内研究生教师的比例要提高10%;继续选派20名以上优秀教师出国培训;改进学科组研修方式,用主题式研修推动“教、研、训一体化”,全覆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三年内有20人次以上获得省市优质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级奖。
二是克难挖潜,加大名师培养力度。我校教师群体性的优秀支撑着学校持续多年的高品质发展,但大量优秀教师只顾着成就学生而忽视了个体档位的提升,没有能成为教育部门认定的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鉴于此,今后三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内部挖潜,补齐教师队伍发展的短板。一是做亮“名师工程”。推行“大师+团队”人才引育模式,由二级教授董裕华副校长牵头名师培养工程,三年内力争带出江苏省特级教师1-2人,正高级教师1-2人。现有的7个名师工作室要在提高孵化能力、提升培育品格上下功夫,每个工作室要带出2个以上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创新中青年教师发展机制,深入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完善分类管理和分档考核评价的办法,营造高层次教师奋力引领、中青年教师奋勇争先、年轻教师奋力追赶、全体教师齐头并进的发展氛围。二是做精“科研工程”。重大项目要有新突破,2019年,“新劳动者教育”项目要积极申报国家项目;2020年,三门球课程基地、苗圃课程基地要成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和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021年,交汇水系课程基地、海安地方文学课程基地要投入使用。教学研究要有新跨越,三年内再上2-3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做出1-2项精品课题。科研经费投入要有新提高,每年新增20万元科研经费投入,三年投入500万元以上,用于名师培养和梯队建设。
三是打开思路,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受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等制度的制约,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很多本土化的名特优教师。我们将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一方面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考引进博士学历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4-6名,按照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高层次教育人才招聘的办法,从省内外引进名特优教师5-8名,力争各学科都有高层次教师。同时,通过开门办学的方式,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课程研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两个体系”建设要求,落到学校层面,关键就在于学校课程的体系设计和实施。从目前情况看,我校课程开发工作成效显著,课程实施也形成了校本化的成熟经验。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我校课程开发工作在更高水平上进行,还有要突出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整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坚决克服实践中出现的为课程而课程、为特色课程而追求特色、忽略课程建设本身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做法,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者和落脚点,把我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成长铺路”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新劳动者”的育人目标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体现到方方面面,注重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
二是突出体系化构建。克服课程碎片化、点状式、分散化的做法,用“紫石文化”引领课程文化建设,以“新劳动者”教育统领学校各类校本课程建设,在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视角下,立足“校本”,体现“人本”,关注“师本”,用好“资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研发有根、有形、有效果的校本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感性、生动、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传统与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学科拓展型课程、专业发展型课程、学校特色型课程;要开发好三门球、游泳等学生体验课程及话剧表演、摄影采风等实践活动型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要坚持课程综合化和跨学科整合,开发主题式学习项目,开发综合课程,新建3-5个课程基地,推动跨界、跨领域学习。
三是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成立校本课程研发专家委员会,强化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研发的指导,严把方向关、内容关,精心挑选、精致打磨精品课程。要给教师赋权增能,鼓励有兴趣特长的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发各类课程;要制定奖励办法,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校60%的教师至少开发一门校本课程,课程总数突破200门。引进实施STEM课程并加以校本化改造,进行跨学科整合,鼓励师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综合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努力进行创新与创造。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关心支持,邀请能工巧匠、行业精英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拓宽校本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争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开发出一批有时代感、乡土化、接地气的优质课程。
(三)共建共享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原则新思路,也给我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跨越发展带来新启示、新动力。
1.深化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要提升与省内外名校长期紧密型合作的水平,实现管理互鉴、人员互派、项目共建、成果共享,打造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教育大平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要提高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开展教育资源“校际共享”模式构建研究,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科研等平台和渠道,实现师生深度交流、资源深度共享。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合作,更高水平上承担起帮扶薄弱地区和学校建设的职责,选派更多的优秀干部和教师支教、送教,帮助落后地区和学校教育脱贫。
2.扩大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校外事办要积极谋划对外交流合作的新蓝图,争取省厅境外培训项目,扩大教师境外学习进修的规模,三年内要有20人以上出国交流学习。要认真谋划,积极承办主题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继续拓展对外交流的项目和领域,国外友好学校的数量要由目前的12所扩大到30所以上,覆盖各大洲。要牵头组建好“‘一带一路’普通高中国际交流联盟”,精心筹备“2020年‘一带一路’国家高中教育高峰论坛”,讲好中国故事,主动推介我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教育助力,为发展中国家的高中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海中经验、中国方案。要扩大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到国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
四机制保障
1.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创建工作的关心支持,在如期完成我校东扩三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投入1.2亿元,用于设备更新完善、智慧校园工程、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创新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和办法,争取校友、企业的捐赠3000万以上,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2.完善用人保障机制。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创新编制管理和使用方式,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力度,盘活事业编制存量;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开设绿色通道,支持我校从高校招聘优秀人才,从外校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示范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手段,推动提升我校教师队伍质量。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聘请各类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职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成果的优秀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坚持师德、学识、能力、业绩、贡献五位一体的正确导向,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3.完善资源整合机制。与毗邻的南通理工大学合作,利用其新建高校设备先进的优势,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实验室,满足高水平实验需求。利用我校是国内多所名牌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的优势,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参与我校教师培训、竞赛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等教育科研活动;邀请高校开设先修课程和探究课程,建设实习实验室,提供课程资源和物力、技术支持。